功高权重 第 13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以至于他们回去的时候,最常说的词就是:神秘。神秘的国度,神秘的人,神秘的……

    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说外国人因为什么什么又向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衷心夸赞中国人了不起。

    这台从美国引进的铣床自然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工人们肢解了!一台好好的设备现在成了一堆零件。

    让工人尴尬而焦急的是,现在无法将它们装配回去,试了好久还是一堆零件。这下所有的人都急了:万一下午美国技术员过来看到这个情况,咱们工人的脸往哪里搁?这不是给党和国家抹黑嘛。给中国人丢脸,这可是政治事件啊。

    黄副总工的技术在厂里是一流的,曾经参与过多次国外设备的拆装,大家都盼望着他能早点回来,早点出手。

    黄副总工没有马上冲上去,而是镇定地问道:“你们的测绘图画好了,流程图正确吗?”

    陶主任脑袋如小鸡啄米,连忙说道:“画了,画了。可那个套筒就是装不上去,公差配合太紧,又是一个活动件,怎么也不行。我们从昨天下午就开始装配,结果到现在还没有装好,真是着急啊。”

    黄副总工又问道:“你向厂领导汇报了没有?”

    陶主任又连忙说道:“汇报了。总工办的人也来看了,他们试了好久也没办法,都说必须等你回来。我们正担心你们在路上吃饭休息呢,可把你给等来了。”

    听说向厂领导汇报了,黄副总工这才加快了步伐,从工人让出的通道走了过去:就算自己出马也没有装好,领导也无话可说。

    郭拙诚感觉到这个黄副总工做事很稳重,不完全像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

    他也跟了上去,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车间的人见他是黄副总工带来的,都没有说什么,就让他这个小孩站在人群中看着。

    站在零件旁边的一个老工人满脸惭愧地指着油纸上的一个零件说道:“黄总工,就是这个东西。套筒与轴之间的配合太高了。套筒只有零点三丝的偏差,轴的测量值就在标称值上,几乎没有误差。……,你看,最麻烦的就是这里面镶嵌的这九个半球。它们不在同一平面的,强行按下去也会被里面的弹簧顶住,一动也动不了。我们试了无数次都不行。”

    一个中年男子气愤不过地从地上拿起那个里里外外都如镜面一般光滑的套筒说道:“黄总工,你看看这美国鬼子多阴损。它里面还加工了三条凹槽。我们就算按下去上面的三个半球,等套筒下去五十毫米就卡死了。这不是故意刁难人吗?”

    看他气愤的样子,郭拙诚感到有点好笑,好像他们偷偷肢解人家的设备是多么光明正大似的,好像人家设计的零件复杂了就犯了错误。

    他的气愤,让其他工人很认同,一个个发表着对美国佬的愤慨:

    “妈的,美国佬太阴毒了。”

    “没有这么做的嘛。这怎么可能装进去?简直是不可理喻。”

    “就是神仙也不可能。除非它能钻进去。”

    郭拙诚暗笑:或许人家就是为了防止别人仿制而设下的技术陷阱呢。

    黄副总工小心地接过那个套筒,稍微一看,眉头就紧锁起来。

    大家都是技术人员,自然一看就知道了难处:套筒和轴配合如此紧密,几乎没有间隙,如果没有这几个半球,没有弹簧,就是过盈配合也能装进去,可有了这几个半球就麻烦了,它们能通过内部的凹槽将套筒死死卡住。

    “黄总工,有办法吗?”陶主任担心地问道。真要丢了国家的脸,第一个被处分的就是他这个车间主任,虽然他的行为得到了厂领导的支持,拆解机床也是厂里的惯例。

    黄副总工没有说不行,而是问道:“你们采取了哪些办法?”

    那个老工人说道:“办法是不少,可没有一个实用的。黄总工你看,这里是我们设计的几个装配工具,想用半圆夹套将半球夹住,可没有用。”

    就是郭拙诚这个局外人也觉得这个办法想的很巧妙:先车一个内径与套筒相同的圆筒,然后将其切割成两半,两边焊上用于固定的螺孔。先套在那些半球上,拧紧螺栓螺母固定,等真正的套筒插到位置后,再松开夹具下移。

    黄副总工刚才脑海里也是想的这个办法,只是没有老工人想的这么全面。他挠了挠头发,问道:“那你们是怎么拆下来的?”

    一般来说能拆就能装,最多是要注意很多条件而已。

    那个气愤的中年男子说道:“拆很简单,在铣床上直接用卡夹往外用力就行。可能是因为这些半球和弹簧在接通里面的压力油回路之后,它们被液压油压回定位孔,不会卡住凹槽。可是这个空间太小,只能伸进卡夹,不事先将它们装配好的话,完全进不了这个小空间。”

    这几乎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套筒和轴进入小空间之后有可能能装好。但它们必须装好了才能进入小空间。

    如果说这个说法让黄副总工还有一丝侥幸,接下来老工人的话完全摧毁了他的一点点信心。

    那个老工人摇头说道:“就是进去了,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可能性装好。因为它们的配合间隙太小,只能强行压到轴上。可是,若是这么做一定会损坏套筒。装好了就算它能够运转,其加工精度至少减少一个数量级。这台床子也就成了废物。”

    一个数量级就是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第七十章发飙的领导

    旁边一个工人似乎觉得这些话还不足以“打击”黄副总工,他插言道:“除非将这个机架全部锯开,把空间扩大了,咱们再做一套液压阀辅助系统,这样才能将它们安装好。可是,这机架要复原就难了。我们厂绝对做不出这种机架来,再说,时间也来不及啊。”

    最后的话完全是用调侃的语气说的,但话里的道理却都明白。

    黄副总工这下傻眼了,脸上的镇静早已经消失到九霄云外,心里唯一庆幸的就是幸亏自己才过来,用不着担太大的责任,同时也后悔自己来这里。

    想到这里,他瞥了人群中的郭拙诚一眼,眼里有着一丝怨恨。

    他收回目光,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问道:“大家想想看,他们美国佬这么做的道理是什么?……,搞得这么复杂,肯定是有目的的吧。”

    大家都摇了摇头。那个脸上依然保留气愤的男子说道:“我看他们纯粹是为了刁难我们。就是为了阻止,不让我们拆解。……,黄总工,你也没办法了?你以前不是很厉害的吗?”

    显然这话说得很没礼貌。一向以技术自傲的黄副总工脸上不由红一阵白一阵。

    其他人似乎没听到,一个个如丧考妣地看着一地的零件,心里却在想:原来黄副总工也是本领有限啊,这可怎么办?

    这时,一个派头十足的男子在一小群人的簇拥下走了过来。这个留着分头的男子刚进车间就大声问道:“同志们,问题解决了吗?我相信同志们一定能找到办法。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呵呵,同志们,你们不会让组织失望吧?”

    那笑声怎么听都觉得是装出来的,很虚。

    陶主任连忙迎上去,说道:“戴书记,我们正在想办法,正在想办法。这不,我们把黄总工请来了。”

    他额头上冷汗直冒,可不敢擦。连对方伸出的手都不敢握。

    戴书记先看了心神不宁的黄总工,然后走到那堆零件旁边,虎着脸说道:“你看看你们,是什么工作态度?我命令你们,必须在二个小时内装好复原,否则,我处分你们,哼!”

    这个戴书记刚才装出来的镇定和和蔼一下不见了,剩下的全身狰狞,鼻子里哼了一下后,又用肥粗的手指一个个指着面前的人厉声说道:“无论是你陶主任,还是总工办的人,都要处分。既然没有绝对把握,我们就事先不要拆,完全可以等美国人走之后再拆,可你们呢?一点也不听领导的招呼,这是什么?这是个人英雄主义,是你们想要出风头!……,你们所有人都要给我听好了,……,你们必须给厂党委做深刻的检查,一个个写出书面检讨!将来再视事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理!”

    杀气腾腾的话让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但他们脸上都不服气,心里都在咒骂:“玛个逼,以前不都是这么干的吗?如果不在外国佬在的时候拆解,不在他们走之前装配好,到时候拆解出了问题,机器装配好之后精度变差了,谁来调整,谁来修理?到时候一台精密机床变成了一台普通机床,责任还不是落在我们身上?”

    可人家是领导,嘴在他们身上,怎么说都有理。他们只能在心里骂骂而已。

    余怒未消的戴书记踢了一下地上的一个齿轮,又开始鼓气道:“不就是一台进口的破机器吗?我们人造卫星都能上天,还怕装不好这么一台机器?只要你们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只要你们心里想着祖国,心里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问题一定能够解决,也一定必须解决。当然,如果你们思想落后,纪律性不强,才会束手无措。伟大领袖教导我们,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嗯——”

    这话就很阴毒了,完全是上纲上线。大家都心虚地相互对视着,目光将心里的担忧暴露无遗。

    让一幕让站在人群中的郭拙诚心里非常反感,重生来的他特别反感戴书记这种有责任将往下推,有问题就给人戴高帽子的做法。看着这一堆零件,他心里快速地思考着。

    这时,一个青年人急匆匆地跑过来,那戴书记说道:“戴书记,省科工委办公室打电话来说美国技术员已经出发了,最多三个小时就会到这里。”

    “知道了。”戴书记恨恨地扫了众人一眼,又问道,“朱主任他们去餐厅吃饭去了吗?”

    青年人低下了头,惭愧地回答道:“王厂长没有拦住他们,他们正在往这边来了。我比他们快……”

    话音未落,几个人就走了过来。其中一个人明显趾高气扬。

    郭拙诚心里寻思道:“这个厂的厂党委书记和厂长都是地师级干部,还有谁的权力比他们还大?难道有省级干部来了不成?”

    还没想明白,那个趾高气扬的领导就很不满地走了过来,问道:“你们到这个时候还想瞒我?你们能瞒我,能瞒得了美国人吗?能瞒得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吗?戴书记,我问你。你们还要多久才能装配完?我警告你们,你们不能为我们工人阶级丢脸,不能为我们川昌省广大军工人员抹黑,更不能给全中国人民抹黑!在美国人到来之前装好这台机床是一个政治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任何价钱可讲。”

    郭拙诚冷笑道:“至于这样上纲上线吗?大家不都在努力?”他蹲下身子,伸出手将放在轴和套筒旁边的弹簧拿起来,用力压了压。

    戴书记连忙走上前,陪着笑,说道:“朱主任,你先别急。问题一定会解决的。刚才他们都向我保证了,一定会把机床完好地装回去,绝不会丢我们六一七工厂的脸。”

    敢情是只要别人保证,他自己一点责任没有。

    突然,朱主任厉声问道:“戴书记,你们工厂的管理也太松懈了吧。堂堂的军工厂车间里竟然有小孩。你以为这军工厂是幼儿园还是菜市场?”

    (请没有收藏的书友登录后点一下收藏,你的收藏将让我码出更多更好的文字,谢谢。)

    第七十一章办法总比困难多

    开始的时候郭拙诚站在人群,朱主任等人因为心里着急并没有注意到他,但当他蹲在地上拿弹簧时,一下显眼了,被朱主任逮了个正着。

    戴书记大惊,顺着朱主任的目光寻找,看到郭拙诚后,脸色一下变得铁青,看着面前的人群大声问道:“谁!谁!这是谁的小孩?谁把小孩带到车间来了?给我站出来!”

    可怜的黄副总工差点一头栽在地上,嘴里低不可闻地嘀咕道:“我……我不是……”

    郭拙诚挤出人群,说道:“你们的行为真是好笑!比演戏还好看。你们这些领导到底是来督促装配机床的,还是来吓人的?你们这么搞,工人师傅就是有办法也不被你们吓得不敢动。我说你们能不能安静一点?”

    戴书记和朱主任身边的那个领导满脸的义愤填膺,但眼里却明显有着一丝激动和解脱,显然他们都以为自己找到了替罪羊,找到了一个解除自己责任的倒霉蛋。

    现在的他们很默契地开始寻找承担责任的人了。

    戴书记大声喊道:“来人——!”

    朱主任似乎迟钝了一些,看着郭拙诚若有所思。

    郭拙诚也大声喊道:“慢!”

    这一声喊,把所有人都愣住了,一个个吃惊地看着他:

    “这是谁的孩子,胆子这么大?好像是黄总工带来的。”

    “黄总工的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快结婚了。他哪里来的?”

    “我没见过。胆子真大?我见了书记、厂长都吓的腿打颤,他一点都不怕。”

    郭拙诚见大家安静下来,问道:“各位领导,你们现在到底是想把机床装配好,还是要等美国佬来看笑话?”

    陶主任脱口说道:“当然是要装配好。可现在没有人能想出办法啊。”

    郭拙诚问道:“谁说没有人想出办法?你们每一个人都问了吗?”

    在场的人气得差点吐血:现在大家都在这里想办法,脑袋都快炸了,还用得着每个人每个人地去问吗?到这个火烧眉毛、大家开始推卸责任的时候,谁有办法还能不说出来?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黄副总工身上。

    刚站稳的黄副总工双腿颤抖着,慌忙否定道:“我没有办法,我想不出办法,时间太短了……”

    王厂长似乎心有所动,他看着郭拙诚问道:“小朋友,你说谁有办法?”

    这也是王厂长抱着死马当着活马医的心态问的,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觉得这个小孩说的也对,如果领导们再继续采取这种高压态势,工人都吓坏了,不但想不起办法,就是有办法也实施不了。

    郭拙诚拍了一下胸口,说道:“我啊。”

    所有人气极而笑,几个工人异口同声地问道:“你?”

    戴书记更是对听命跑来的两个士兵大声命令道:“把这个小孩关起来,等他父母来领。我倒要看看他父母到底是干什么的……”

    郭拙诚看着戴书记问道:“戴书记,我还没有说出我的办法,你怎么就知道不行?也许我的办法真不行,至少能给各位工人师傅一个启发吧?”

    后面这句话让所有人一愣:这孩子这么会说话,不会真的有什么办法吧?

    朱主任对那两个欲上来的士兵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出去。两个士兵把目光落在戴书记脸上。戴书记脸微微一红,有点恼怒地看着两个士兵道:“没听见?朱主任是省科工委的主任,他的话就是命令。你们还愣着干什么?出去!”

    朱主任对郭拙诚和蔼地问道:“小朋友,你说的对。我们几个领导刚才的态度实在不好。我代表他们和我自己向你、向工人师傅道歉。你先说说你的方法,然后大家都说说方法。我们现在就开一个诸葛亮会,众人拾薪火焰高。也许今天的问题真的能解决。”

    郭拙诚如大人般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不错。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办法总比困难多嘛,没到最后时刻不能轻言放弃。”

    对于郭拙诚的老气横秋,大家都笑了。虽然笑的时间很短暂,笑完之后又都愁眉苦脸的,但毕竟心情放松了不少。

    被一个小孩评价说得不错的朱主任心里郁闷急了,但他还是耐着性子说道:“那你说说具体的办法。”

    郭拙诚对那个老工人说道:“老师傅,你来,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敢情人家做事还一套套的,并不轻易说出自己的办法。

    一个戴眼镜的男子冷笑道:“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办法?我们几个总工办的人都想不出对策。真是乱弹琴,完全在故弄玄虚。”

    朱主任转头瞪了那人一眼,说道:“你说谁乱弹琴?我看你在乱弹琴,你以为你是总工就了不起?就不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

    郭拙诚说道:“朱主任,别跟他一般见识。他戴眼镜戴久了,把你看成了我。他骂的是我呢,不要生气。”

    众人哭笑不得,人家不骂你难道真的骂朱主任,就是借他三个胆子也不敢。

    那个戴眼镜的也意识到自己的话没说好,急忙说道:“朱主任,我不是骂你,真的不是,我是……”

    老工人忐忑不安又战战兢兢地走到郭拙诚身边,问道:“小朋友……小师傅,你想问什么?”

    在老工人心里也认定这个孩子没办法,但是有这么一个小孩在这里打岔,大家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没有了刚才那种恐怖惶恐的感觉。经历过无数次运动的他,很害怕像以前那样犯一点错误就被抓起来批斗。

    此时的他对小孩还是充满感激的,连小朋友的不好意思喊了。

    郭拙诚连忙笑道:“老师傅客气。我姓郭,你叫我小郭就好了。我打听一下,你们这里有烘箱,有冰冻室吗?”

    老工人立马说道:“有!”接着迷惑地问道,“你问这个干什么?用得上吗?”

    郭拙诚又问道:“你们这里有没有一种物质,在常温下是固态,但加热到一百多度、二百度时就变成液态。”就在老工人想回答“蜡烛”时,郭拙诚又说道,“蜡烛不行,硬度不够。”

    (现在收藏太少,老柳心里瓦凉瓦凉的,劳驾一下,谢谢)

    第七十二章好险

    说着,他从地上拿起一个弹簧,一边将它往老工人的手掌上压,一边解释道:“用这个力度压下去,弹簧能被压缩,但这种物质不能退让,否则没意义。”

    老工人略微想了一下,说道:“有,有好几种。如皮带蜡、烯乙三胺、模具塑料都可以。但它们有什么用?”

    郭拙诚指着那根轴说道:“我们先将这种东西加热熔化,然后灌入这些孔里,把这些半球全部暂时封死在里面,让它们不能出来,结果会怎么?”

    老工人一听,全身都颤抖起来,大声说道:“好!妙!小师傅,你真是……”

    他的话很突兀,让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大家一齐看着他们俩。

    郭拙诚也被老工人的动作吓了一跳,连忙扯了他一下,说道:“至于将套筒压进去……”

    老工人的脸立即又变为着急,急忙问道:“那……怎么办?强压下去的话会……”

    郭拙诚哭笑不得地说道:“老师傅,你听我说完好不好?”

    老师傅连忙点了点头,说道:“你说,你说……”脸色又激动又尴尬。

    郭拙诚说道:“至于将套筒压进去,就更不是问题了。先将套筒在烘箱里加热,热胀冷缩的原理你也知道,它一加热是不是变大?而轴放进冰冻室遇冷呢,是不是变小?一个变大一个变小,那它们之间的公差是不是……”

    老工人双手紧紧握住郭拙诚的手,兴奋地摇着:“小师傅啊,我真的佩服你。你真是帮我们一个大忙。……”

    虽然周围的人听的不是很真切,但技术这东西有时候也就隔了一层纱,只要有人捅破它立即就失去了神秘。

    明白了道理的人们都激动起来,一双双看向郭拙诚的眼睛里充满了佩服。

    郭拙诚见大家没有异议,马上当仁不让地吩咐起来:“你们几个马上去找材料熔化备用。你们两个马上将套筒放入烘箱烘烤,温度不要太高,摄氏400就行。你们两个给我量好轴上各孔的内径和深度,我要用。你们两个给我拿两张图纸和几支铅笔过来,我要画图。你们谁是车工?我要车几个木模。另外,还要用铁桶煮一大桶机油,到时候用来熔化那些灌入孔中的皮带蜡。”

    朱主任、戴书记、王厂长和几个总工办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郭拙诚,实在无法想象这个指挥若定的人仅仅是一个孩子。

    他们怎么能想到这个孩子在前世当过一厂之长?这点小事能让他手忙脚乱不成?

    当然,郭拙诚临时想出来的办法还是有一些纰漏,但这里并不缺技术人员,更不缺执行者。就在执行的过程中,郭拙诚的方案也在不知不觉地被完善,大家都以最佳的方式改善着他提出的方法。

    实际上,郭拙诚的图纸还没有画完,一个车工就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十几分钟就把他所需要的木模车了出来。

    套筒的加热温度、轴的冷冻温度,以及机油的数量都被总工办的专家拿出了最科学最稳妥的数据。

    后面的事情完全不用他插手,因为厂里的人对自己厂的了解远远比郭拙诚了解清楚得多,很多数据郭拙诚只能靠在记忆里寻找,而这里的工程师们随时可以从有关技术书籍中查到。

    整个工厂就如一台被加速的机器,高速地运转着。

    一个小时刚刚过去,陶主任就喜滋滋地跑到郭拙诚跟前高兴地说道:“郭师傅,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现在大家都喊郭拙诚为郭师傅,只有朱主任、戴书记、王厂长还是矜持地称他为“小郭”。不过,郭拙诚更喜欢别人叫他“小郭”,他觉得“郭师傅”太正规了,特别是被老工人称为郭师傅的时候,良心很不安。

    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都不是问题,又花了一个小时,所有零件都安装到位,再经过十几分钟的紧急保养、维护和擦拭,整台机器与刚进厂时的样子无异,甚至连蒙包机器的塑料布都如还没有开封过似的。

    等待工人们都离开这台机器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两个美国技术员在翻译的带领下正好到了车间门口。

    听到那几个说着英语走进来的外国人,车间里所有人都在心里感叹道:“好险!”

    大家脑海里都出现了那个从容镇定的小孩身影。

    郭拙诚此时正在餐厅里,老老实实地坐在父亲身边吃着饭。

    郭知言感到很奇怪,刚进来的时候一个厂领导都没看到,好久才有一个副厂长出面接待。就在他准备告辞离开时,厂党委戴书记书记来了,又是道歉又是热情地和他交谈,亲自为他泡茶续水,但就是不提议去食堂吃饭。

    过了半个小时,省科工委的朱主任——省政府机关里正正经经的厅级干部——来了,其热情的态度比戴书记还要热情,也是不断地装烟,不断地热情交谈,就是不说去吃饭。

    又过了半个小时,王厂长来了,一脸喜色地走进来,又是道歉又是赔罪。

    过了好一会,郭知言实在忍不住想说吃饭的时候,黄副总工带着儿子来了,所有的人都站起来迎接,热情地和儿子握手,寒暄,把他这个老子甩在一边。

    等戴书记亲自问郭拙诚喝茶不,而郭拙诚回答说不喝茶之后,朱主任这才大手一挥:“走!吃饭去。真是饿死了。”

    戴书记、王厂长、曾处长等人一致点头:“真的好饿。都几点了?”

    莫名其妙的郭知言心道:“原来你们也知道饿啊。……,这小兔崽子又做什么事了?”

    虽然儿子乖乖地坐在旁边,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但郭知言知道这小子在这里肯定做了什么大事,要不人家怎么可能对他这个小屁孩客气?

    想起自己的官帽都是这个小子赚来的,郭知言断定自己的儿子有这个本事。但他没有问,也不点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继续和那些人应酬。

    他可不想更多的人知道儿子的异常,更不会说出儿子做的其他事情。他就是要别人以为儿子刚才碰巧想到了办法,只比别的小孩聪明一些而已。

    第七十三章功率提高百分之五

    果然,看到郭知言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朱主任、戴书记、王厂长等人以为郭拙诚平时在家里的表现只是比其他孩子聪明一些而已,并没有很特殊的地方。

    想到这些,他们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不再将郭拙诚看成神童。再说刚才郭拙诚也没有用得什么高深的技术,只不过脑子反应迅速、点子巧妙而已。

    当然这个“而已”二字他们是不可能说出来的,说出来的话无异于抽自己的耳光: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你们厂这么多专家都没有想出来呢?

    最后王厂长还是忍不住把郭拙诚今天的表现说了出来,衷心地夸奖了几句。

    郭知言装着很惊讶的样子,连说想不到,脸上的得意溢于言表。这种得意自然半真半假,毕竟儿子做出让这些级别比自己高的人都惊讶的事,实在让他这个做父亲的自豪一番。

    郭拙诚没有喝酒,很快就吃完了饭。

    放下筷子后,他对戴书记、王厂长说道:“各位领导,我想再到车间里去看看可以吗?”

    黄副总工也吃的比较快,他这种级别的人在这里吃饭并不是什么享受,见戴书记、王厂长点头,又自告奋勇地说道:“小郭师傅,还是我带你去转转吧。”

    郭知言连忙说道:“我吃完饭就出发,你可不要玩久了。”

    戴书记笑着道:“不用急,慢慢看。等下我们用车送你去目的地就是。”

    显然是因为郭拙诚刚才做了大贡献,也因为他是县委书记的儿子,加上年纪又小,工厂现在对他几乎不设防了。黄副总工带他看了外面的几个车间,又带他进了大院深处,掩藏在山体里的真正军品车间。

    看着车间里的设备,看着悠闲的工人,郭拙诚问道:“订单不多?业务不饱满?”

    黄副总工对这个孩子总问出大人才问的话已经免疫,说道:“是啊。现在上级分的任务越来越少,一年最多干三个月的活。”

    其实现在根本没有什么订单一说,都是上级安排下来的任务。生产什么东西、生产多少都是由上级决定,工厂自己根本无法作主。

    郭拙诚围着一台老式铣床转了转,问道:“为什么军品车间的设备还没有普通车间的好?是不是等工人们熟悉掌握了再将那台美国佬的设备移进来?”

    黄副总工一副被打败的样子,说道:“知道了你还问?……,我们总不能让美国佬看见我们的设备吧?不能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现状啊。……,如果他是间谍,很快就能分析出我们的技术水平,我们岂不是损失巨大?”

    郭拙诚笑道:“想不到你们的保密意识很强啊。”

    黄副总工自豪地说道:“那是。我们是军工厂,如果连这点保密意识都没有,哪还行?如果不是你今天帮了我们的忙,你想进来都不可能。”

    郭拙诚看了一眼不远处一台悬臂钻床上的工件,好奇地问道:“那是坦克发动机部件?”

    黄副总工脸色大变,惊慌地问道:“你怎么知道?”

    郭拙诚心道:我前世在机床厂就指挥过坦克部件的生产,坦克发动机外壳就生产过好几个批次,我能不熟悉吗?呵呵,我现在脑海里的发动机理念至少比你们工厂的理念先进几十年。

    他不以为然地说道:“这还用问?电影里面就见过这个样子。……,再说你们这里是军工厂,随便猜都可以猜出来,不是坦克就是飞机,这个不是铝制品肯定不是飞机,那就只能是坦克了。”

    黄副总工觉得他说的有点理,不由偷偷地嘘了一口气,虽然他一时想不通那部电影里有坦克发动机图像,但总算是一个理由。

    心有余悸的他准备就此带这个不省心的小家伙掉头回去,不想郭拙诚说道:“我不记得看过一本什么书,说是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将发动机功率提高百分之五以上。黄总工,你知道吗?”

    黄副总工心不在焉地说道:“哦,我知道……,你说什么?!提高百分之五的功率?”

    说话间,他不由自主地抓住郭拙诚的双手,急切地问道:“哪本书?你说的哪本书里有?”一双眼睛变得通红,就如兔子眼睛一般。

    郭拙诚装着回忆的样子,说道:“好像……好像……好像不记得了。不过,我对那些图纸有点印象,原理也还能大致说清楚。黄总工,要不要听听?就是不知道对坦克的发动机有没有效果,我可对它一点都不了解。”

    刚开始失望的黄副总工很快就如打了鸡血似的,兴奋得连连点头,说道:“我想听,我想听。你快给我说说,快给我说说,发动机有时候原理是相通的,相互之间可以借鉴。”

    看到黄副总工如此急迫的样子,郭拙诚心里有点感动,周围的几个工人则忍不住想笑。

    自从黄副总工带着一个孩子在车间里走动,好几个工人都注意到了他们。几个没事做的工人还跟了过来。这些工人并不知道发生在外面车间的那件事。

    痴迷于技术的黄副总工没有理会周围人的反应,他动作迅速地从旁边帮来一个零件箱请郭拙诚坐下,自己则蹲在郭拙诚旁边,如好学的学生一样看着郭拙诚,嘴里同时问道:“要不要图纸,要不要铅笔?”

    郭拙诚说道:“暂时不需要,如果我说出来你觉得有道理,我们再去画图。”

    黄副总工连忙说道:“好,好。”

    郭拙诚没有急于说如何改良现在的发动机,而是好整以暇地说道:“黄总工,我先给你说一个故事吧。”

    郭拙诚想说什么,黄副总工都不敢反对,虽然他心里只想这个小孩子马上把那个将功率增加百分之五的方法说出来。

    现在很多有技术的专家被打倒、被驱赶出军工厂,所有技术员时常都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真正沉下心来搞技术的凤毛麟角。这些留下的人同样还担心被戴上资产阶级权威的帽子,没有多少心思用在技术研究上。

    (感谢残枫败柳、龙绍ll1的再次打赏,感谢书烟茶香的打赏支持。)

    第七十四章移花接木

    因为没有人潜心技术,所有工厂生产的无论是零件还是部件或整体,都很难达到严格的技术要求,加上其他工厂供应的材料也越来越不过关,导致军品的质量严重滑坡。

    现在坦克发动机功率能达到标称功率的百分之八十就算不错了。

    因为坦克的质量实在太差,部队训练时它们常常趴窝,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事故,让军队领导异常恼火,军队自然不愿意接收这些让人侍候的老爷。

    这样一来,工厂的订单大量减少,工厂的效益更加低下,更加不愿意投入资金研究,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差,……,以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本来的历史上,这种情况维持了很久,军品的很多问题在中越边境战争中集中体现出来:炮弹不能爆炸、步枪卡壳、坦克开不动。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有一个这样的镜头:无后坐力炮手“小北京”因为炮弹哑火而牺牲。

    这种情况一直到84年前后才逐步改变。

    虽然这个厂不生产发动机整体,但他们生产的几个主要部件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很大。对于一个有良心的技术人员,深知内情的黄副总工心急如焚。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个办法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发动机的某些缺陷。

    不要小看了这个百分之五,懂技术的人都知道,哪怕是提高百分之一,其意义也是重大的,能让坦克整体性能更协调,战斗性能大大提高。更何况采取这种办法提高的功率可不止百分之五,郭拙诚不敢说多了吓着他们。

    郭拙诚冒着被人怀疑的风险说出这个方法的原因,是他不想让士兵在后年的边境战争中因为武器原因而死伤太多,能挽救几个年轻士兵的生命也是功德无量的事,自己冒点风险算什么?

    郭拙诚煞有介事地说道:“相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开始的时候德军势如猛虎一路过关斩将,将苏联红军杀得大败。但是,没有多久,红军就站稳了脚跟,开始反攻,通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扭转战局,将德军杀得屁滚尿流节节败退。你知道不,在苏联取得伟大胜利的过程中,有一件武器功不可没。是什么呢?t-34坦克!这个我没有说错吧?”

    黄副总工虽然郁闷,但还是点了点头,说道:“这个谁都知道。”

    郭拙诚说道:“大家都知道这个战争的历程,也知道t—34坦克。但你们未必知道t-34是因为一个错误的情报引发苏联研发的。对不对?”

    “错误的情报引起t—34的研发?不会吧?”果然,黄副总工和围过来的几个工人都不知道,一个个都好奇地看着郭拙诚。

    郭拙诚继续装逼地说道:“当时一个苏联的特工从德国发回情报说‘德国正在研制更强大的重型坦克’,苏联当时的坦克都无法与之匹敌。苏联领导人一听,那还了得,怎么能让法西斯德国的坦克比我们强?于是,斯大林同志一声令下,命令著名的坦克设计师柯锡金马上研制威力更大、防护力更强的坦克。这就是t—34坦克出笼的经过。

    柯锡金这个人很牛皮,牛皮就是很厉害,他只用了短短二年多时间就研究出了t-34。

    等苏德战争一爆发,苏联军队才发现德国根本没有什么大型坦克。参战的都是他们已知的坦克。但苏军的高层领导并没有愤怒,反而欣喜,因为苏联最新研制的t-34在战场是无敌的存在,苏联坦克师能横扫德国坦克师。德国只能靠数量优势才能打一个平衡。

    苏联领导一看,现在的t-34太强了,生产周期长、成本大、驾驶员要求强,很有一种浪费资源的感觉,也影响了坦克的建造速度,影响了坦克师成军的速度。

    斯大林同志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毅然下令道:你们研发人员必须给我大幅度地降低坦克成本,简化制造工艺,简化驾驶员的素质要求,容许你们把它的性能稍微降低一些,但建造速度必须加快。他给技术人员的一个目标就是:我们的坦克在质量上不差于德国坦克就行,但在数量上必须超过德**队。

    于是t-34坦克的部件大量简化,工序大大降低。在成本方面,在1941年制造一辆t-34需要269500卢布,在两年内,其成本一度减少到135000卢布,几乎只有一半。而且一般的妇女和儿童,甚至是伤兵和老人也能投入生产。”

    周围的工人听得津津有味,也有感叹苏联人太牛了,短短二年多的时间就研究出一种著名的坦克。我们仿制这么多年还是仿制不好。

    黄副总工的脑子比周围工人的脑子要聪明得多,听了郭拙诚的话,他想到了什么,就试探着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的发动机可能是在他们的简化版上仿制的?”

    郭拙诚说道:“不是!……,但也差不多。”

    黄副总工虚心地问道:“那么我们怎么改变呢?”

    郭拙诚说道:“提高发动机功率,方法不少,比如采取增压,比如增加压缩比,比如增加气缸直径,比如增加发动机的转速极值,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工厂而言太复杂,投资大,一时也难以成功。”

    终于谈论到与技术有关的问题了,黄副总工连连点头:“是啊,是啊,……”

    郭拙诚说道:“合理选择发动机的配气正时,保证最好的充气效率,就能改善发动机性能。如果我们能把苏联开始设计出来的那套系统学过来,就能提高进气充量,使充量系数增加,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自然增加。”

    这是一套灵巧的控制系统,采取机械和液压的方式来实现功能。与前世的采取电脑控制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自然无法相比,但比没有采取这套系统的传统发动机却好得多。

    其实这套系统并非苏联设计的,而是前世德国设计的,现在提前五年在这里出现。

    郭拙诚编造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移花接木,将这套系统的发明权安在苏联的身上,以减少别人的怀疑。

    他顺手拿起一根铁条,在地上画着原理示意图,一边画一边讲解。

    其他人听不懂,也不知道这个小孩子是说真的还是假的,他们散开了一些。

    黄副总工却是越听越心惊,眼睛死死地盯着地上移动的铁条,耳朵死死地听着郭拙诚说的话,生怕漏掉一个动作、一个词。

    第七十五章最高礼遇

    确认郭拙诚已经讲完后,黄副总工一跃而起,就准备狂奔回去向领导汇报,不想因为蹲的太久,双腿发麻,起来太快导致脑部缺氧,身子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

    幸亏郭拙诚站在旁边,见势不对连忙伸手扶了他一下,这才避免摔倒。

    黄副总工尴尬地笑了一下,长长地呼了一口气,然后大声说道:“郭老师,郭老师,你先等我一会,我到办公室拿了纸笔就来,你要等我,千万要等我……”

    说着,他如年轻人一样飞奔而去。

    郭拙诚笑了笑,铁条在地上随意地画着,将那些若隐若现的线条画得更加凌乱,几不 (精彩小说推荐:

    ) ( 功高权重 http://www.xshubao22.com/3/3851/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