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第 226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人正直,肝胆相照。属于面恶心善的大好人,所以死了以后才化身鬼王,再经过数代人的演绎之后,得以成为镇宅圣君。

    仔细想想,钟馗的发迹史与关二哥也差不多,都是得到百姓的大力支持之后,逐渐地升级上去,最终得到朝廷的赐封确认,成为了民间赫赫有名的神灵。

    所以才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符合他们的心意,立即被捧上了神坛,要是不符合他们的意愿,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神明,照样被遗忘在角落之中。

    扯远了,反正在看到隐画是钟馗像之后,大家多少有些意外,不过又倍感亲切。毕竟与那些高雅的绘画相比,钟馗像无疑更贴近大众的审美观。

    “不对……”

    与单纯看热闹的人不同,一些行家更加喜欢观赏画卷的内涵。比如说绘画的水平、风格、作者等等细节。也就是由于这种习惯,真的让他们看出门道来了。

    “有什么不对的?”

    听到有人说不对,旁人自然不解道:“挺好的呀。”

    “不是画不对,而是画卷好像没那么简单……”一个行家微微摇头,忍不住凑近再看,然后惊声道:“快看题跋!”

    在这人的提醒下,众人纷纷朝画上看去,果然发现在画像的旁边。确实有一段文字存在。按照古人绘画的习惯,这应该是题跋无疑。

    然而,适时却有人反驳道:“那不是题跋,而是批示!”

    “批示?”

    一时之间,许多人十分迷茫,完全摸不着头脑。题跋就是题跋,怎么成了批示了?

    有人占了地势之利,自然看得更加清楚。只见画上文字是繁体字。一位老先生难得眼力没有衰退,就摇头晃脑吟诵出来:“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

    “什么意思?”

    不是大家的文化不高,主要是古今的文化存在差异。比如说这一段话。大家倒是能够听懂大半,隐约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真正让他们表述出来,又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味。

    “这是一个典故。”

    适时,有人随口解释道:“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经做了个梦,梦见有小鬼窃取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李隆基大怒,正要召唤武士捉拿小鬼。冷不防有一只蓬发虬髯,面目可怖的大鬼奔了过来,在李隆基惊骇的目光中。直接捉住小鬼吞吃了。”

    “大鬼吃了小鬼以后,立即拜倒在李隆基身前,交待了自己的来历。自称是终南山钟馗,在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之,遂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

    “李隆基醒了以后,立即召来画师按照自己梦中所见,绘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在图画完成之后,李隆基更是在画上御笔亲题批示,并且让相关部门将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

    在说话之间,那人突然惊住了,然后失声道:“难道说,这画是吴道子真迹?”

    “画圣吴道子?”

    “有可能,毕竟在记载之中,李隆基就是叫吴道子绘制钟馗捉鬼图的。”

    想到这个可能性,一时之间许多行家不淡定了,纷纷涌到前边仔细地观望起来。也不怪大家这样激动,主要是提到吴道子这个人,确实让大家冷静不下来。其实看看吴道子名字之前的前缀头衔就知道了,画圣两个字,已经说明了他的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古代仙和圣,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消受得起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茶仙陆羽、书圣王羲之,哪个不是震古铄今,让人如雷贯耳的人物。

    吴道子能让人奉为画圣,绝对不可能是浪得虚名。想想就知道了,古代画家多如牛毛,著名的画师更是不在少数。什么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等等,哪个不是大名鼎鼎,让人耳熟能详的大画师。

    然而这些人都没被世人尊称为画圣,却被吴道人夺了这个称号,由此也知道他的实力了。毕竟人家经得住历史考验,让人心悦诚服的认同,自然证明了他的本事。

    史书记载,吴道子少孤贫,初学书后转习绘画,二十岁才崭露头角。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画技大成之后,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亲自赐名道玄!一代贫寒画师,却得到这样的殊荣,也难怪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后人冠以画圣之名。

    大文豪看过吴道子的画作之后,更是感叹诗至杜子美(杜甫),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没错,像,真像吴道子的手笔。”

    “人物衣饰线条十分流畅,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整个画面的风格统一,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这正是所谓的吴带当风,属于吴道子的独有特点。”

    “不仅是绘画风格,你们看款识。尽管没有吴道子本人的书写款,却有李隆基的年号章,看起来应该是真迹……”

    在众人惊叹声中,王观也颇为好奇,忍不住悄声问道:“周老,那画真是吴道子真迹?”

    “你说呢?”周老轻微笑道:“你觉得不是吗?”

    “我当然希望是……”王观迟疑道:“不过吴道子的画作,好像是以壁画居多吧。壁画保存十分不易,更容易毁于战火之中。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是临摹之作。”

    “也有真迹的。”

    适时,周老提醒道:“不记得八十七神仙卷吗?”

    “呃……”

    一瞬间,王观也醒悟过来。八十七神仙卷他当然知道,那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画上有八十七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经过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这些著名大画家评价,一致认为这幅手卷应该是出自吴道子的手笔。

    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发现的,围绕这幅画发生了许多曲折离奇的事情。经历了失窃、失而复得等事件之后,东西最终回到徐悲鸿手里,现在更是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中。

    许多专家学者鉴定之后,觉得手卷应该是粉本,也就是壁画的稿本。毕竟描绘壁画也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不可能说画就画,肯定要事先打好草稿,才在墙壁上描绘。

    不过对于大画家来说,他们创作的稿本,本身就是难得的精品画作,自然有人精心收藏起来,经过装裱之后代代相传。

    “难道说这幅钟馗捉鬼图也是这样?”王观揣测起来,仔细观看研究:“据说吴道子作画喜用焦墨钩线,略施淡彩于墨痕之中,显得意态丛生,与画中风格特点相符……”

    “相符就行了。”

    说话之间,周老拍了拍王观的肩膀,意味深长道:“做人呀,有时候难得糊涂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对于有争议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往坏处去想呢。”

    “……明白了。”

    这个时候,王观心领神会。虽然说对于鉴定师来说,区分东西的真伪,那是他们的本能,也是他们存在的意义。然而对于收藏家来说,有时候真伪并不是衡量东西价值的准则。

    就好比眼前这幅钟馗捉鬼图,笔法充满了吴道子的风格,而且又可以确定是唐画,只不过缺乏直接的证据证实东西就是出自吴道子之手。

    这种情况下,图画自然存在争议,一些患有强迫症的人,可能要斤斤计较加上疑是两字。在他们看来,疑是出自吴道子之手,与真是出自吴道子之手,却是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

    然而收藏家却不同,只要证实东西不是赝品,就算有少许存疑,也是无伤大雅,一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况且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才不管旁节末节的争议,更加偏向于东西就是真迹。说起来,他们也是幸福的,以纯粹的心情去观赏图画,更容易得到满足。

    吴道子的真迹呀,向来属于只闻其声,却从来没有见过的珍宝。也不是从来没有见过,复制本、印刷本,他们自然看过,但是近距离观摩真迹的机会真的是少之又少。

    现在机会在眼前了,肯定没人愿意错过。

    况且图画本身更是不同寻常,不仅是吴道子的作品,更是十分神奇的隐画,自然更能激发大家的好奇心,纷纷专注欣赏,谁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第934章真正的大餐

    ps:月下旬了,求月票支持,请大家多帮忙。谢谢。

    众人争相看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画上水渍逐渐干透,钟馗捉鬼图自然慢慢变淡,最终消隐不见。见此情形,大家在惊叹之余,自然纷纷开口催促起来。

    “重新泼水呀,我们还没看够呢。”

    “你们是没看够,我们却是还没看见……”

    在纷纷扰扰之中,场面自然格外热闹,气氛要比昨天还热烈。主要的原因,却是由于枯木逢春瓶神奇是神奇了,却缺乏了比较直观的感受。

    但是钟馗捉鬼图却是不同,本身是出自名人之手,而且更具备了极高的观赏性,大家的反响自然更加热烈。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知机向钱老表示祝贺,有两件东西坐镇,博物馆不用担忧客源的问题了。

    “你们祝贺太早。”

    适时,周老却笑道:“今天还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餐还在后头。”

    “什么,还有更好的东西?”

    一些人一听,顿时眼睛一亮,透出惊喜好奇之色,忍不住探问起来。

    “佛曰,不可说。”周老摆明了要吊人胃口,一脸神秘的笑容:“想要知道是什么东西也简单,明天继续过来观赏就行了。”

    “唉。”

    听到这话,许多人不满叹气,却已经开始琢磨着明天再来一趟。

    当然,有些人等不到明天,听说博物馆有神奇隐画出现,而且还是吴道子的真迹,一时之间纷纷在四面八方涌来。

    看到水泄不通的人流,王观等人倒是笑得十分开心,却苦了一帮保安。努力的维持秩序,没过多久就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里面是什么情况?”

    与此同时,在博物的外面看到里头人头攒动。不明真相群众惊呆了。

    “在举行什么聚会吗?”

    “这是博物馆,能有什么聚会,我看应该是在抽奖,有奖竞猜什么的……”

    发现许多人涌进博物馆,一些好奇心旺盛的人也忍不住随大流。反正门票也不贵,也随手掏钱买票进去看个究竟。进去之后,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所想象中的那样,但是看过钟馗捉鬼图之后。却觉得没白花冤枉钱。

    所谓金碑银碑不如人的口碑,相比电话上、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大家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的话。听说希夷博物馆有这样神奇的东西,立马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人呀,各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听到朋友在谈论这件事情,自己却全然不知,为了不让自己落伍,自然有人打算过去看一看。

    另外也有一些聪明人,考虑到第一天展出枯木逢春瓶,第二天展出钟馗捉鬼图。那么第三天或许还有别的什么好东西。

    就是这样,博物馆在吸引新的客源之时。也有许多回头客。所以在第三天清早,特别是临近中午之时,博物馆中已经变得十分热闹。

    当然,大部分人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不时关注大堂展厅的情况。然而已经到中午了,正主没有出现,一些人却发现了有许多文化学者登场。

    京津两地。属于全国文化中心。相对来说,文化学者的数量与质量,肯定不是其他地方能够比拟的。没有办法。行政中心嘛,本身就有天然优势,极具吸引力。

    不过就是由于接触多了,大家对于文化名人也比较熟悉。起码比较脸熟,一看就知道是哪方面的文化名人。

    “红学会的。”

    此时,有人惊讶道:“红学会的人过来做什么?难道是举行了什么活动,所以组织过来参观学习?或许是馆长的朋友,现在过来捧场助威的……”

    迷惑归迷惑,大家最多是好奇多看了两眼,也没有什么动静。毕竟这些人是传统的文化名人,不是现代的偶像文化名人,不至于有人冲上去求签名合照。再说了,喜欢古玩的人,多少也有几分素养。心态比较平和,也没有什么崇拜名人的心思。

    大家都是人,哪怕你比较出名,比较成功,最多让人敬佩,不至于崇拜。思想成熟的人,一般情况下,已经缺失了崇拜的情感。这是好事,或许也是坏事。毕竟没人可以崇拜,说明心思已经变得复杂,不再激情、纯粹。

    要知道在人生的最初阶段,最崇拜的人应该是父亲,但是长大之后,崇敬之情却淡了,甚至于完全没有丝毫敬意,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刘兄,你也来了。”

    “金兄好,你也来了。”

    一帮红学家来了以后,毕竟都是吃这口饭的,相互之间自然常有联系。抵达博物馆之后,相互打了个照面,就纷纷问候起来。看情形应该是单独受到邀请过来,并不是联袂而至。

    不管怎么说,随着这些红学家,或者对红学颇有研究的文化学者到场,也意味着今天要展览的珍宝呼之欲出了。

    当然,对于知情的人来说,肯定清楚要展出什么东西。但是现在在场的大部分是不明真相的群众,甚至那些文化学者也有些莫名其妙。毕竟他们受到熟人的邀请,让他们务必过来看看,不然肯定后悔莫及。

    现在来的人,大多相信朋友不会欺骗自己,所以就带着好奇心过来了。在博物馆走了一圈之后,自然知道这些东西的珍贵,到也不至于有什么被蒙骗的情绪。不过察觉许多人好像在期待什么,却让他们觉得十分惊诧。

    不过,也没让大家惊诧多久,感觉火候差不多了,王观等人也闪亮出场。

    “来了来了。”

    “不知道是昨天的钟馗捉鬼图,还是新的东西,不然枯木逢春瓶也不错啊。”

    注意到王观一行人出现,那些回头客就知机朝大厅涌去,纷纷选好了最佳观赏位置,却是把王观等人挡在了外面。

    见此情形,王观等人自然有些啼笑皆非。还好有保安开路,加上众人也知道正主不进去,大家干耗也没用,所以纷纷地退开让步,这才让王观等人走到了里层。

    “谢谢,谢谢大家。”

    与昨天不同,此时此刻在钱老的示意下,王观径直走到了展台旁边,微笑说了两句开场的客套话。就当众人以为他说完了场面话,就回头把钱老请上台之际,却看到他随手开启了展台中的机关。

    这一瞬间,在特制的展台中间,就有一块正方体冒了出来。

    “那是什么?”众人自然有些迷惑,仔细之下才发现正方体其实就是一个罩子,一个用红绸布掩盖起来的罩子。

    “呀,又玩这一套。”

    “弄得这样神秘做什么,赶紧把罩子掀开啊。”

    一时之间,群情鼎沸,颇有几分口诛笔伐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王观比较年轻,大家也没有诸多顾虑。如果是钱老这样做,或许大家又是另外的语气了。

    对此,王观也不以为意,只是笑眯眯地看向四周,然后就锁定了目标,再引手招呼道:“刘先生,你来把罩子掀开好不好?”

    “什么?”

    众人一怔,顺势看了过去,只见王观手指方向,却是著名的红学大家。方向对了,而且又姓刘,应该没错。

    这个时候,不仅是其他人,连刘先生本人也十分意外、惊愕,毕竟他可不认识王观,更不清楚王观为什么会请自己上台。

    当然,刘先生也经历了许多大场面,这点小意外也不至于让他惊慌失措。心里琢磨着王观应该是临场发挥,打算借自己的名气增辉添彩。

    对此刘先生也谈不上反感,毕竟在场这么多文化学者,王观谁也不请,偏偏指向自己,说起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想到这里,刘先生心里多少也有两分欣喜,而且也好奇台上到底要展出什么东西,居然让这么多人期待。当下他也没有拒绝的意思,就顺势点头答应,微笑向前台走去。

    围观的众人也十分配合,稍微让出了通道,使得刘先生畅通无阻来到展台上。

    “刘先生你好……”王观也随即笑脸相迎,期间自然说了几句客气话,什么拜读大作,很有感悟之类的。这话不至于亏心,毕竟他真的看过刘先生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至于有所感悟什么的,那纯粹是套话了。

    不管怎么说,好话人人爱听,刘先生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他更通人性,发现底下众人有些不耐烦之后,就微笑切入正题。

    礼节性问过王观之后,刘先生就伸手勾捏罩子,然后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轻手把红绸布做成的罩子拿开了。

    瞬间,一抹灿若明霞,犹如天空最璀璨星光的珠玉立即映入大家眼帘。彩霞般的光华,形成了一片蒙蒙环晕,也让许多人的眼睛一片迷离,陷入了短暂的失神之中。

    “这是什么?”

    刘先生掀开罩子之后,自然顺势看了过去,由于距离很近,眼睛差点被晃了。半响之后他才逐渐定神,然后看清楚了东西的模样。

    只见东西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有五色花纹缠护。其中的大小、颜色、质感、花纹,却是让刘先生觉得一阵似曾相识,忍不住皱眉沉思起来。

    “通灵宝玉?”

    片刻之后,刘先生心弦动了,心中立即卷起了惊涛骇浪,忍不住惊声叫了出来。毕竟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对于眼前的东西自然有强烈的熟悉感,稍微思索就对号入座了。

    第935章轰动的前奏

    ps:今天的第一更,再求几张月票,请大家多多支持。

    “什么通灵宝玉……”

    在开始的时候,尽管有人听到了刘先生的叫喊,但是一时却没有反应过来。相比之下,那些红学文化学者却不能继续保持淡定了,纷纷向台上看去。

    可惜由于离得较远,这些学者只能依然看到东西的轮廓,具体是什么模样,他们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他们也相信以刘先生的为人,不可能无的放矢,敢叫出通灵宝玉,多少也应该有些谱儿吧。

    当下,一个学者忍不住叫道:“刘兄,你说是通灵宝玉,有什么依据吗?”

    “什么是通灵宝玉呀?”

    与此同时,也有人还没反应过来,愣愣的询问旁人。

    “笨,没看红楼梦,也应该听说过这个故事吧。书中的主角贾宝玉,那是女娲补天的灵石托世,含玉而生。那块玉,就是通灵宝玉……”

    说话之间,那人激动兴奋道:“就知道今天没有白天来,好家伙,居然连通灵宝玉也弄出来了,真是大手笔。”

    “那个……”

    适时,旁人弱弱提醒道:“红楼梦是小说,里头的东西应该是虚构的吧。”

    “说你笨你还不承认。”

    那人继续鄙视起来:“众所周知,红楼梦里的事物,都是有原型可考据的。不然的话,怎么能够养活一大帮红学专家?再说了,刘先生你也应该知道,研究红学几十年了,他说东西是通灵宝玉,那么多少有些把握……”

    “真假不重要,重要是东西太漂亮了。”

    这个时候,旁边有人惊叹道:“迷迷蒙蒙的光芒,就好像是烟花一样绚烂。不对,应该比烟花还要美妙。毕竟烟花只是短暂绽放而已。过后就灰飞烟灭了。但是这件东西的光华却好像日月星辰一样永恒。”

    “没错。”

    一时之间,许多人点头附和起来,感叹不已:“比钻石还要耀眼。”

    “确实十分耀眼,但是光华又有几分偏向温和,并不伤眼。”

    在众人议论声中,那些红学专家学者已经挤过了人群,在钱老的允许下,保安也放行让他们走到展台上观看通灵宝玉。

    打量片刻。专家学者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惊喜交集之色。

    “像,太像了。”

    适时,一个专家叹声道:“不仅是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啊。”

    说话之间,那人忍不住回头看向王观,打听起来:“年轻人,你能告诉我们,这件东西是什么来历吗?”

    “……不好说。”王观摇了摇头,看到一帮专家学者失望之色。却忽然笑道:“不过我听人过过,这是江宁曹家的遗物。”

    “曹家遗物!”

    听到这话。专家学者们顿时一阵惊喜。

    “有证据吗?”刘先生急切询问起来。

    “没有。”王观直接摇头,干脆利落道:“他就是这样说而已,至于是真是假,我也没有办法验证。”

    “唉……”

    一时之间,不仅是专家学者们叹气,连注意聆听的人也情不自禁摇头。如果能够证实东西就是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那该是多么轰动的事情。

    当然。做人要知足,能够观赏到这样的珍宝,本身就是十分难得的机遇。也不好再奢求其他了。况且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却是认定王观没有撒谎。东西就算不是通灵宝玉,也应该是曹雪芹描写通灵宝玉的原型,绝对错不了。

    “这个……好像是传说中的赤玉。”

    文化学者在研究的时候,一些资深行家也不甘寂寞。观察许久之后,突然有人灵光闪现,一语道破了东西的玄机。

    “没错了,肯定是赤玉,和田赤玉。”

    此时此刻,一些人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行家怎么突然这样兴奋,就好像是发羊癫疯一样大吼大叫起来。

    然而,有人不明白赤玉的底细,自然有人清楚赤玉的珍贵。在那个行家的提醒下,许多人重新打量展台上的物件,稍微印证之后就纷纷得出同样的结论。

    “原来是赤玉啊,难怪……”

    在一些行家的解释下,其他人才算是明白了赤玉的珍稀,堪称是已经绝迹的东西,现在却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自然让他们目光灼热,有几分痴迷。

    没有办法,大家也摸清楚规律了,今天展出的东西,明天就该收回去了。现在再不抓紧时间观赏,等到下次展出,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然而,这些人的猜测有误,就在大家目光“贪婪”观赏珍宝的时候,王观却忽然伸手把珠玉握在掌心,直接摘取了下来。

    “怎么回事。”

    一瞬间,许多人叫了出来,目光充满了不满,表情更是十分不善。那个情形,如果王观不给出一个合理解释,估计就要受到口诛笔伐的待遇。

    “大家稍安勿躁。”

    此时,王观笑容可掬,轻声安抚起来:“难道大家不觉得这个展厅有些狭小了吗?许多人都不能很好的观赏东西……”

    “确实是小了点。”

    这是大实话,众人纷纷点头,尤其是后面的人更是举双手赞成。最重要的是,王观这样说了,应该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提出意见谁都会,能够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啊。

    在一些人期待的目光之中,王观笑了起来,直接开口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博物馆有四层的。”

    “啊……”

    听到这话,很多人愣住了,下意识地抬头看去,最多能够看到三层,然后就是顶部了。不过更多的人却反应过来,只能够看到三层,不代表建筑只有三层啊。

    毕竟从外头打量的时候,这栋建筑可是很高的。只不过大家进来之后先入为主了,发现进来之后只有三层摆放东西,就下意识地以为博物馆只盘下三层改建而已。

    当然。也有人推测出来,恐怕博物馆不仅四层而已,因为底下还有一层。地下那一层,以前是停车场的,现在经过改造以后,或许已经成为了严密的仓库……

    在一些人的揣测之中,王观又笑道:“四层还有个比较宽敞的展厅,不过在那个展厅陈列的东西比较贵重。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限定。每次只允许三十人进去参观半个小时,毕竟人多了,反而不好仔细观赏东西了。这也是无奈之举,请大家多多见谅。”

    “大家的门票应该还在吧。”

    适时,王观没有丝毫停顿,一口气说下去:“在门票上有序号的,一到三十号的朋友,应该还没离开吧?如果有兴趣的话,现在就可以上四楼参观了。”

    “在,在呢!”

    “哈。看来来得早,也是有些好处的嘛。”

    一时之间。不少人露出开心笑容,听到王观的招呼之后,就在旁人羡慕的目光之中动身前往四楼了。

    “……都说来早些了,你偏说不用着急,现在知道错了吧。”

    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埋怨同伴,摇头叹气。用膝盖都可以想到。在四楼展厅之中肯定有好东西,或许枯木逢春瓶和钟馗捉鬼图也在。最最重要的是,这么少人去参观。每个人都能够仔细观赏,说不定还能上手研究呢。

    想到这里,许多人后悔莫及,然后开始检查门票序号。序号靠前的人,心情肯定很好,至于那些中午才买票进来的,估计估算一下营业时间,却发现等到博物馆关门,也未必能够轮到他们,心里肯定十分郁闷。

    找工作人员交涉吧,人家也说得十分明白,今天的门票就今天管用,如果赶不上机会,那只能说声抱歉了,请您明天来早点儿。凡事有先来后到,这是大家默认的准则,所以得到这样的回复,一些人再心有不甘,也不好纠缠。

    当然,也有心眼灵活的,立即瞄准了那些序号靠前的人。至于他们之间达成什么协议或交易,那是顾客自己的事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肯定不会多管。

    不过令人比较安慰的是,尽管四楼有展出,但是一楼大厅的通灵宝玉却没有拿走,说起来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与此同时,一帮红学专家却赖在展台上不走,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仔细研究东西的质感、纹饰、形状,越看越觉得东西就是传说中的通灵宝玉。一时之间,不少人灵感大发,回去之后马上书写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然后立即引发了热烈反响。

    当然,那个时候,博物馆已经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了,这些文章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或者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因为此时此刻,经过两天的发酵之后,博物馆已经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这些有心人,自然是媒体记者。毕竟看到了枯木逢春瓶和钟馗捉鬼图之后,也有一些人向各大报社爆料。开始的时候,报社也不太重视,觉得爆料人是在忽悠。毕竟他们觉得世界上肯定没有这样神奇的东西。

    然而,如果是个别人这样说,那也就算了,但是一连来了十几个电话,分属不同的人,而且其中甚至还有一些线人的存在。归纳爆料之后,报社负责人自然将信将疑起来,决定派出记者调查核实,看看有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

    话说记者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尽管有些良莠不齐。但是最基本的眼力还是有的,尤其是听说大厅展览的东西是通灵宝玉之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爆炸性新闻,绝对能够引起轰动,吸引大众眼球……

    第936章一票难求!

    且说前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之中隐藏了不少记者,这些记者并不是真心实意想来的,只不过上头有令,才不得不跑这一趟。

    在这些记者的心里,一个博物馆罢了,能有什么新闻素材?再说了,现在已经过了旅游的旺季,故宫都没新闻点了,更何况是小小的私人博物馆。

    但是天大地大不如领导大,上头已经吩咐下来了,除非你不想吃这碗饭,不然再怎么不情愿,也只好乖乖过来。也难怪这些记者不太乐意,毕竟亲自跑新闻,和别人请去跑新闻,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中的区分,也算是行业潜规则了,大家心里也应该明白,也不需要细表。

    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情,反正这些记者还是来了。来到博物馆之后,却惊讶的发现这里比想象中的热闹,而且好东西不少。

    嗯,是不是好东西他们不懂,但是参观的人有不少是真正的行家,在对着东西品头论足的时候,那些记者也仔细聆听,自然清楚东西很值钱。不过这些不是重点,毕竟东西再好,能好得过故宫吗?

    新闻报道,最主要是趣味性?不是帮博物馆打广告呀。没有足够的新闻点,最多能写一篇豆腐块大小的简讯,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无非是说某某私人博物馆成立,馆藏十分丰富,吸引了许多市民参观。

    这是最基本写法,如果要扩展的话,还可以从高层次描述,往改革开放、经济繁荣昌盛、政府大力支持、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具有了什么积极意义方面扯。但是这样一来,记者用膝盖想都知道,文章绝对过不了主编那关,肯定被枪毙掉了。

    当然,也有机敏的记者,发现许多人都在观望空荡荡的大堂展厅,也隐约意识到好像有什么隐情,正准备进一步挖掘的时候,刘先生等一帮红学专家来了。这一瞬间。许多记者顿时精神一振,知道事情有了转机,至少有足够的素材可写了。

    之后,通灵宝玉闪亮登场,却把一些记者迷得晕头转向。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就在他们懵懵懂懂的时候,刘先生喊出了通灵宝玉四字,更是犹如平地惊雷,一下子把他们炸醒了。此时此刻,再迟钝的记者也意识到,这是一条大新闻,具有轰动性的大新闻。

    一时之间。有记者习惯性地掏出相机,打算有图有真相的时候,却被眼明手快的保安及时制止住了,就算他们掏出记者证也没用。

    不是保安存心为难。主要是不准拍照,这是博物馆的规定。不仅是希夷博物馆有这个特殊条例而已,几乎是世界各国较大的博物馆,都有同样的规矩。毕竟博物馆的一些东西在强光下会褪色。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自然不允许拍照。

    当然。另外也是出于保密考虑。毕竟博物馆的一些珍宝,如果过度的曝光,有人看过了相片,就没有多少吸引性了。为了保证新鲜感,自然不能让人随便拍照。

    对此,一些记者十分无奈,发现和保安沟通不便,就想去找博物馆的负责人交涉,但是却发现已经找不到人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王观等人已经引着三十位客人来到了四楼展厅之中。四楼的情况与底下三层截然不同,那是一个瑰丽离奇的世界……

    在四楼参观半个小时以后,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三十位客人浑浑噩噩的离开了,每个人的精神十分恍惚,仿佛受到了什么大刺激,三观已经完全崩溃、颠覆。

    “怎么样,上面是什么东西?”

    “看到枯木逢春瓶了吗?钟馗捉鬼图是不是真的那样奇妙?”

    “应该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吧……喂,问你话呢,你倒是吱一声啊。”

    这三十人下来以后,立即受到了众星捧月的待遇,每个人旁边至于围了五六人向他打听具体的情况。但是三十人的反应不一,不过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他们开口想说的时候,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你倒是说呀。”

    “吊什么胃口,赶紧说……大不了我晚上请客。”

    在朋友的催促下,终于有人开口了,只见他目光迷蒙,有些呓语似的说道:“那是一个展厅,里面搁放了一件奇珍异宝,价值连城的珍宝。”

    “果然不出所料……”

    众人纷纷肯定了自己的猜测,又急忙追问起来:“是什么珍宝?”

    “珍珠,很多很多的珍珠……”

    “用很多珍珠做成的帐帘,顶上还有一枚拳头大小的宝珠……”

    “听介绍说,那是东珠!”

    三十个人,你一句,我一语,断断续续,总算是把看到的东西描述清楚了。然后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加以脑补之后,自然有人得出了结论。

    “连珠帐!”

    一瞬间,有人倒抽了一口凉气,震惊道:“你们能够肯定,那些珠子真是珍珠吗?”

    “那是当然,我们都摸过了。”

    一个人使劲点头道:“珠子晶莹剔透,又十分圆润,富有光泽。最小的都有拇指头大,散发出璀璨的光华,差点把我眼睛晃花了。”

    “我是在珠宝店工作的,完全可以确定,那是真正品质上等的珍珠,尤其是帘顶那颗拳头大小的东珠,那是已经绝迹了的东西,没有想到居然还有实物流传……”

    “你们不相信,待会自己去看,仔细感受就知道了。”

    在已经参观的人现身说法之下,其他人自然是心痒难耐,而那些注定不能参观的人肯定是更加无奈、懊悔了。

    不管这些人是什么心思,反正经过一番波折之后,记者总算是找到了博物馆的负责人。然后他们却发现博物馆的负责人年轻得不像话,心里忍不住嘀咕起来,又是一个富二代。

    此时,听到记者们采访拍照的请求,王观稍微沉吟就直接答应了下来。不过也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记者们重点描写物品馆藏,而不是探究博物馆管理层的隐私。

    听到这个要求,一个记者无语了,无奈叹气道:“王先生,我们是非常正规的报社,不是八卦的娱记……”

    “那就好。”

    王观笑了笑,打了预防针之后,就暂时解除禁令,让记者们自由采访拍照。

    然而不出意外,在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京津两地的市民惊奇的发现,在几份著名的报纸二版头条上,出现了几篇大同小异的新闻消息。

    头版头条不用多说了,肯定是领导很忙,或者国外谁又遭殃了的信息。至于二版头条,一般是当下比较热门的大新闻。但是现在翻开一看,许多人发现新闻不像是新闻,反而像是传奇故事。

    “什么通灵宝玉,什么连珠帐,是在打广告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大家仔细把文章看完了,然后就将信将疑起来。毕竟几份报纸以严谨而著称,没有许多乱七八糟的报道,不至于登载不靠谱的消息吧。

    当然,也不可否认,报纸中配备了图片,另外还有刘先生等红学专家的采访,这些都增加了说服力。就算有人觉得报纸夸大其词,但是应该有这样的事物。不过也有人表示怀疑,觉得东西可能是弄虚作假。

    至于采访内容嘛,要么是专家被收买了,要么就是上当受骗了。也不怪这些人心理阴暗,喜欢往坏处去想,主要是社会太残酷,让人不再纯真。

    有人不信,自然也有人相信了,自然引起了一些争论。从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想要知道报纸上描述的东西到底是真是假。

    由于时效性的问题,报纸的反应肯定有些慢,但是网络上已经沸沸扬扬了。有人把消息捅到了网上,然后立即得到许多人的关注,而且持负面看法的人居多。

    “毫无疑问,这个博物馆又是一场闹剧,自导自演的闹剧。”

    “看来继翼北那个荒诞博物馆之后,津门地区人民也惨遭毒手了……”

    “和汉代玉凳一样,又是一场笑话。真不知道天底下怎么有这么多脑残,以为随便拿些树脂就是珠宝啊。那我挂瓶风油精,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极品翡翠了。”

    一时之间,一连十几页,都是负面评价,直到有人看不过去了,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听风便是雨固然不对,但是你们没有去过那个博物馆,亲眼观赏过两件东西,又怎么能够肯定这是不实的报道呢?”

    “我也不多说,只是想告诉大家,博物馆里的东西,要比你们想象中的好,报纸上的形容词太匮乏了,根本没能详尽描写出东西的奇妙……”

    “写了这段评价,估计肯定有人以为我是水军,我也不争辩。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你们要是不相信,大可到到博物馆看看,也不用买票进去,因为想买也买不到。只要到达大门,你们就知道这里有多么热闹了,真是一票难求啊。”

    这人是用手机发表评论的,并且附上几张照片。在相片之中,博物大门四周却是黑压压的人群,像是赶集一样想挤进博物馆之中。

    经过三天的发酵之后,在大家口耳相传之下,就算没有报纸的推动,众人还是蜂拥而来,在博物馆还没上班营业之时,就把大门围得水泄不通了。

    第937章轩然大波

    当然,之所以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博物馆的限制。由于前来参观的人太多了,为了保证馆藏的安全,不得不实行一些节流措施。

    这样的场面,真的有些像是奥运会,或者世博会,以及黄金周时候的情形。近千人集聚在博物馆大门,自然格外引人注目。一时之间,各大报社闻风而动。来得最快的却是门户网站的记者,而且编辑消息也是最具时效性的,直接在现场上传。

    有图有文字,还有现场采访的视频,自然极具说服力,更是赤/裸裸的打脸。刚才还觉得报纸刊登假消息的人立即遁了,根本没脸出来?(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