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煌疃嗌伲删兔桓鲎计锥恕>退嫡庹玖镎咀诺耐练耍械氖歉飨绺髡虻耐欧谰炙屠吹模械氖窍乩锏牟犊旌托《幼哟吹模硗饣褂幸焕啵蚴歉飨缯蚴可鸩浦髅悄锰铀屠吹摹O靥庑┩敛浦髅羌炔皇前税葜唬膊皇嵌准遥庑┩练嗣歉峭瘴拊┙瘴蕹鸬模裁匆欢ㄒ庋桌鞣缧械匕炱鹄矗堑冒讶酥嗡懒瞬趴细市菽兀空饽暝拢睦锶フ夷橇叫淝宸缫磺逅扑忠凰坎还兜南靥ィ空饫锩娴牡览恚蚁肽阋彩谴厦魅耍幌蚁杆怠D阆氚焉ナ掳斓盟苫钚迕嫘筇貉段迨欤芩闶瞧屏饲袄袈裟懔滞抛艿拇竺孀幼枷吕戳耍馕迨熘屑洌闳粗还俗约涸诩依锍鲩胂略嶙龇鹗拢妹爬锷仙舷孪氯匆桓挪蛔鞔虻恪D阆胂耄庀匮妹趴刹皇堑サノ藕蚰懔指喜趴模懿荒芙刑⑹σ⑾喙⒍嵌汲宰抛约旱姆刮懔指焓掳桑√谀愀鲜芰艘灰构缕嘞炔蝗ニ邓退嫡馕迨熘屑淠懔稣泻舳疾淮颍⒚挥性鸸帜悖徊还サパ瓜履阋徽排破辈槐辏犹炖砣饲樯纤担隳芘商牟皇敲矗俊?br />
……………………
① 这里的数字据《处州府志》所载。按《清会典》规定,一个七品知县,岁俸为四十五两。
② 养廉银子──清代官员薪俸之外的补贴。从雍正以后,定出数额,成为常俸的一部分。
林炳听到这里,方才如梦初醒,不觉又站起身来,再次向老讼师深深一揖,抱拳请教说:
“老世伯适才所言,句句金玉,字字珠玑,小侄涉世不久,见识短浅,世情不熟;老世伯在官场中周旋多年,人情世故,事事通达,官司上的事情,一切全仰仗老世伯鼎力襄助。金太爷面上,幸喜还没有发作,不曾责怪下来,老世伯总得帮我想个办法,从中斡旋,把这件事情圆过场来才好。”
老讼师搔了搔脑袋,正在低头寻思,小讼师却已经有了门径,先发话说:
“他们在地方上做父母官的,说句不好听的活,叫做又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明明做官为的是发财,脸面上却还要好看,还要博个清廉的名声。你要是真把整箱的银子大模大样地从衙门口里送了进去,他不把银子给你扔了出来,再打你四十大板发进站笼里去示众,那才叫怪事哩!要想找门径,我琢磨着这事儿还是非走太太的路子不可。先探探口气,得多少银子才能不露头尾地了结官司,既不能叫你吃亏,还不能便宜了姓吴的那小子。这件事情,既然要走内线,我跟我爹出面就都不合适,少不了还得叫我女人去走一遭儿。只是这头一趟的买卖,见面礼轻了不是重了也不是,倒是送些什么礼品去才妥当呢?”
老讼师听他儿子已经把话引到这上头来了,就点点头,把下文接过去说:
“我看也是先去探探金太太的口气倒把牢些。头一遭儿的见面礼嘛,倒是有一宗最合适的现成礼品,只是价码儿略为高些。不过为了官司上的事情,我想贤契总不会也跟那些不开眼的土财主似的,把钱财看得比命还要重,舍命不舍财,为小而失大吧?你不是也知道,这位金太爷是个旗人么?他们这些做京官的,跟外乡外地的官儿们又不一样:除了鸦片烟和水烟之外,还嗜好一种烟,叫做鼻烟。这东西,看起来就跟土面儿差不多,只要倒一点点儿在手心儿上,搽在鼻子眼儿里,登时就能打几个嚏喷,打过了这几个嚏喷之后,就好像吃了人参果相似,周身上下十万八千个毛孔没有一个不畅快、没有一个不舒服的。任你有几天几夜没合眼了,困得睁不开眼睛抬不起脑袋来,只要一抹这鼻烟,打两个喷嚏,顿时就把那瞌睡虫赶到了东阳外国去,连一丝儿睡意都没有了。久闻鼻烟,据说还有明目去疾之功,所以合朝上下,几乎没有一个当官儿的身上不带这玩意儿。”
老讼师说到这里,小讼师把话接过去说:
“我没有用过鼻烟,是不是有这样大的功效,也说不上来。听丁拐师爷说,鼻烟这玩意儿,原产意大利,本名儿叫什么‘土拿’。前明万历九年,有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人到东土来献方物,才第一次传到中国来。大清朝开国之后,西洋人常用这东西入贡,朝廷也常用它来赏赐大臣。以前,所有的鼻烟都是从外国运来的,直到近年来才有人专门到外国去学会了制作鼻烟的方法,闻鼻烟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京师中的大小官员,几乎人人必备,成了鸦片、水烟之外的第三种嗜好了。鼻烟的种类,名目繁多,有一种叫做‘飞烟’的,算是上品,中等的叫做‘鸭头绿’;还有一种叫做‘蚂蚁矢’的,在鼻烟中要算是最好最好的了。这种鼻烟用上等原料制成之后,又用蜡密封几十年,叫它气敛质结,打开来看,有的舒卷如烟霞,如水波,如晴沙,都是佳品,而形状像蚂蚁屎的一种,则最为名贵。这种蚂蚁屎鼻烟,每箱装十三罐,俗名就叫‘十三太保’。正中央一罐儿是八角形的,周遭一圈儿放八罐斜方形的,另有四罐儿三角形的塞箱角。这样一箱鼻烟,在京师地面你花一百两银子,只怕还没地方买去呢!”
小讼师说到这里,老讼师咳嗽一声,又把话茬儿接了过去:
“鼻烟这东西,在咱们缙云闻的人好像还不多。我也只是看见金太爷闻过,究竟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巧的是前几天有个温州客人正好带来了这么一箱,还外带一十三个鼻烟壶。他不过是听人说起缙云县知县是个北京贬来的旗人,这才顺便带了来,想送进内衙去给太爷看看,价钱对付呢,就留下;钱数相差太远了,他情愿带到京师去卖。他听说我们翠花儿跟金太太有些私交,就把东西拿到我家里来,要托翠花儿送进内衙去给金太爷看看。借这样一个机缘,我总算也开了眼,不但见识了鼻烟是什么东西,连那极难得一见的内画瓶鼻烟壶,也见识了一番。”
小讼师听他父亲提起了鼻烟壶,又把话茬儿接了过去,把他从丁拐师爷那里听来的有关鼻烟壶的见闻卖弄一番:
“说起这鼻烟壶来,在京师如今也是花样百出,种类极多。凡是闻鼻烟的人,几乎人人家里都收藏有十个八个的,轮换着使用,有的人还把收藏各种各样鼻烟壶成为一种嗜好,只要看见那出奇的,出多大价码也愿意。早先的鼻烟壶,大都是用五色玻璃做的,后来古月轩改用套料,有套到四彩五彩的,就算是比较珍贵的了。此外,也有用金银、玛瑙、碧玉或者景泰蓝镶嵌各色珠宝的。这位温州客人带来的,是一盒十三个玻璃内画瓶,画的是一套仿唐伯虎的工笔春宫,每瓶两面,一共是二十六种不同的画面和姿势。这种内画瓶,材料并不值钱,值钱的是那画儿。那画儿上的人头,还没有一粒黄豆大呢,却连眉毛头发都是一丝儿一丝儿画上去的,看得清清楚楚,情态十分逼真。前几天我内人替他拿进内衙去给金太爷看过了,两样东西,要价一百五十两银子。太爷心里倒是爱得了不得,可又心疼银子,只肯出个半价,扯来扯去,温州客人这边已经落到一百了,太爷那边却咬住了牙分文不加。也是估计到这种货色在本地除了他买之外没有别人会要,存心煞价的意思。温州客人见不是路,赌气把货取回去了。买卖没有成交,太爷又后悔得了不得,可又不便于再吐口,双方就这样僵住了。有人说,光是这十三个内画瓶,要是送到京师去,少说也值十两银子一只呢!有这样好的茬口儿在这里搁着,你如果肯出一百两银子,把这箱十三太保连同十三个内画鼻烟壶一起买下来给太太送过去。只要她赏脸肯收下,头一炮就算打响了。下一步棋怎么个走法,不就全瞧咱们的了吗?”
林炳听说有这么一宗现成的合适礼品,大喜过望,连忙朝老小讼师拱拱手说:
“有这样罕见的礼品送去,投其所好,外加又是太爷过了目的,也知道值多少钱,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就烦世伯明天代小侄把那个温州客人找来,让我也开开眼界,见识见识,回头就烦嫂子辛苦一趟。要是当天就能讨个数目出来呢,当然更好,就是当天不便,隔三五天再去听回话,也是不要紧的。只是这鼻烟银子还得求世伯暂且先代垫一下,等嫂子跟金太太那边讲好数目以后,回家去一总取来奉上,想来总还信得过吧?”
老讼师透着十分近乎满脸带笑地说:
“这个当然不在话下!小可家境虽则贫寒,百把两银子的数目,倒还垫得出来,你尽管放心,都在小老儿身上。这份礼品,念起老堂翁当年看承的情谊来,就算是我爷儿俩的一点儿意思,也是应该的。”
林炳正要逊谢,一个丫头来请吃饭。林炳赶紧站起身来告辞,老小讼师哪里肯依?一边一个,连拉带拽地扶到客厅里强按在上首坐了。本是家常便饭,多少添几个菜,加上一壶家酿的黄酒。席间又说了一些衙门里的新闻,打官司的诀窍,太爷上任以来的种种德政以及金太太的风流泼辣之类的话题,都是林炳闻所未闻的。饭后,天色已经不早了,丫头送上洗脸水来,林炳略擦了擦,跟主人一起回到内书房来待茶。又闲谈了一会儿,林炳告辞,李家父子一定要留他在家安歇。林炳生怕有误人家词讼上的书写策划,苦苦告辞,讨得一盏灯笼来叫来旺儿提着,李家父子一齐送出大门外头,再三叮嘱明天早来。看林炳走得远了,才进门去。
第二十七回
严刑吏治,众口交誊站笼魔力
金钱美女,豁然领会财色神通
第二天早上,林炳心知李家父子以刀笔为业,大都借着更深人静,好用脑子,好做文章,早上不到日上三竿是不会起来的,所以暂且不去打扰。闲着没事儿,想起昨天老讼师讲的站笼来,倒想见识见识,就吩咐来旺儿在屋里等着,不要走远,自己安步当车地踱到县衙门前面来。
县衙门的对面,是一爿灰色的照墙,照墙的南面,有一个小小的莲花池,长不过一丈二,宽不过六尺,周遭砌着白石栏杆。莲花池东西两边儿,一边儿放着两个六尺多高的木头笼子。老远地就看见有两个女人手扶着木笼子在说些什么,其中一个连说带嚎地哭得十分伤心。走到跟前一看,西边的两个笼子全都空着,东边的两个,每个笼子上面都有一个头发蓬乱的脑袋。
尽东头那个,仰面朝天,胡子拉茬的,像有四十五六岁光景,两个跟珠子瞪了出来,满是血丝儿,一动也不动,微张着的嘴里吐出半条舌头,脖子和整个后脑勺都深深地陷在木枷的圆形缺口里,把一张原本焦黄精瘦的黑脸,憋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样子十分怕人。就在下巴颏儿前面不到半尺远的地方,圆孔里卡着两只粗糙、黧黑、长满了老茧的大手,手背上全是一道道血口子,指甲缝儿里填满了黑土,手指头微曲地合拱着,好像捧着一个无形的馒头,也像是在祷告苍天。再看看笼子里面,破衣烂衫裹着一个瘦弱、病态、略为有点儿畸形的身子,肚子显得很大,跟他那瘦弱的四肢极不相称。蓝布破裤子上,又是屎又是尿的,臭气熏天。卷起的裤脚管儿下面,踝子骨的上方,一节一节的黑紫伤痕,斑斑累累,重重叠叠,分明是三根无情木①留下来的记号。没有穿鞋的光脚丫子绷得笔直,就这样,大脚趾头也刚刚够得着脚下垫着的那块置人于死命的青砖。用不着说,这个人早在半夜里就已经咽了气了。看看笼子上贴的标示,写的是:“枷示抢劫犯一名王招财”,黑字标硃,落的还是四天前的日子。也就是说,这个人在公堂上受了酷刑之后,又在这个笼子里忍受了三天三夜无法忍受的痛苦了。
……………………
① 三根无情木──也叫三根木,是夹棍的别称。夹棍是用三根硬木制成的刑具,施刑的时候套在犯人的脚踝子骨上方,收紧绳子。
如果把夹棍儿比作烈火烧身的话,那么这个站笼就好比是文火烘烤,刚站上去的时候,全身的重量都由那踮着的脚尖儿承担。一个身强力壮的人,即便是专门练武的生员,谁又能踮着脚尖儿站上半天呢?先是酸麻,后是疼痛,接着就是两腿抽筋,伸又伸不直,缩又缩不得,无可奈何,只好让两手和脖子来分担一部分身体的重量,让两条腿多少歇一会儿。不过脖子终究是脖子,天生来脖子只能承担一个脑袋的重量,按当地的俗话来说,也不过九斤十六两,如今一旦给它增加了十几倍,而且还是卡在木枷的圆洞里,脖子怎么受得了?时间长点儿,连气儿也透不过来了。于是乎只好有苦同挨,先是轮换着承担这一百多斤的份量,后来是平均承担这一百多斤重量,等到这一百多斤重量完全交给脖子去承担的时候,笼子里的人也就完成了他做人的使命,不再觉着有丝毫的痛苦了。
站在这个木笼子外面的,是一个衣衫破旧头发花白年近七十岁的老太婆。看样子,像是死者的母亲,嘴里的牙已经掉光了,满脸的皱纹儿,红肿着眼泡,浑浊昏暗而无神的眼睛里不停地涌着泪水,一面拖长了尾音声嘶力竭地哭着,用脑袋撞着站笼的木栅,一面嘴里呐呐不清地向苍天、路人诉说着儿子的冤屈、自己的不幸。
从那若断若续仅能听懂的片言只语里,人们可以听出,死者前几天上山砍柴,在路上捡了一个印花包袱,里面包着几件半旧的女人衣裤,回家来就给那个苦命的丫头死者唯一的闺女穿上了。当天下午,地保就来把死者带了去,说是他的案子犯了。谁知道姑娘身上穿的这几件旧衣裳,就是本乡马翰林家里失窃的赃物之一。到了堂上,金太爷亲自问的案,动了三次夹棍,灌了两次凉水,死者吃罪不过,只好屈打成招。马老爷开了一张失单,其他赃物交不出来,金太爷就把那苦命的丫头──判给了马家抵作赃银,儿子进了站笼,才三天工夫就挺不过来,断了气儿了。如今一家三口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太婆,无依无靠,除了去寻死,就只剩下要饭一条路啦!
过路的人和围观的人多──一半儿是不懂事的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衙门口经常发生的这一类惨事,耳朵里听着已经听熟了的几乎是大同小异的哭诉。孩子们的脸上流露出惊奇和恐怖的神色,只知道又有一个人枷死在站笼里了,却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胆怯的小丫头钻进人丛中去想看个仔细,但是刚一瞅见死人脸上那副吓人的样子,又赶紧钻了出来,掩在大人身后,用一只眼睛偷偷儿地瞧着眼前正在发生的这一幕惨剧。大人们则都紧绷着脸,像庙里的泥胎似的,神态木然,谁也不敢在脸上浮现出同情、怜悯或是不满、愤怒的神情来。他们看得很清楚:就在衙门口坐着的那几个公差,在他们那顶饰有羽毛形似辣椒的帽子下面,那一对对像绿豆似的小眼睛,滴溜乱转,正在注视着这边每一个人的劝静呢!
挨着荷花池的那个站笼里,站着的是一个眉目清秀,脑门儿前面的头发很长,模样儿还厮文,穿一件油污破旧长衫的中年人,脚上穿着鞋袜,脚尖儿也只是半踮着。看样子,不论在公堂上还是在站笼里,都没有吃到十分大苦。再看那标示,写的是“枷示偷窃犯一名陈有生”,落的日子是前天。这个人大概是个有点儿小偷小摸,被抓住了,送进衙门来,打了板子,站在这里“以儆效尤”的。看样子,多半儿是个不第的秀才,又无谋生的本事,穷途落魄,改行拜倒在时迁儿的门下,干了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这时候,正翻着大白眼珠子在饥寒交迫中瑟缩挣扎。
笼子外面,有个穿得不好但还干净的的中年妇人站在一摞砖上,高举着勺子,正一勺一勺地往笼子顶上那个脑袋里喂大米稠粥,嘴里像炒爆豆似的不停地唠叨着,数落他读的是圣贤之书,却不学好,不长进,既好喝,又好赌,家里值几个钱的东西偷光了,又偷到了街坊们的家里去。如今总算有了报应,丢人又现眼,连累她也脸上无光,没法儿见人。
笼子上面的那个脑袋翻着白眼儿,似乎在懊悔,也似乎在乞求宽恕;一面又像吃药似的小口小口地吞咽着喂给他的大米粥。
那个女人喂一口,怨一声,好不容易把一碗粥喂了有大半碗,好像觉得自己尽说些责备埋怨的话不足以使他坚持活下去似的,口气忽然间放和善了许多,指着手里的小半碗粥劝着说:
“再吃几口吧,把这碗粥全都吃了,才好有力气呀!都两天两夜过来了,咬咬牙,再挺上一天,不就三天到期了么?这一回,要不是德生大叔看你是个读书人,又看在本家的份儿上,格外照应,少给你抽掉一块砖,这会儿恐怕你连水都喝不进去啦!”
门上的几位二爷听这个爱唠叨的女人居然当众说出他们头儿的名字来,生怕她不知好歹,还会往下说出些什么不中听的话儿来,就从衙门口摇摇摆摆地走出一个胖子来,指着那个唠叨不休的女人大声地呵斥:
“快喂,快喂!大清早儿起来,一碗粥喂了老半天儿不去说它,还聒(guō郭)噪了这一早上!要是一会儿太爷出来看见了,连我们都落不是!真叫善门难开,好人做不得!还不快灌完了趁早滚回家趴着去!犯了案子了,这会儿倒会管教男人了,早都干什么来着?”说着,连连跺脚,装出一副公事公办谁也通融不得奈何不得的神气来。
这副药果然灵验,立刻制住了那个爱唠叨的女人,一句话也不敢说了。连木笼子里面那位孔门时迁都有动于衷,赶紧大口大口地吃起粥来。
胖子二爷制服了多嘴女人,又转过身去在那个伤心痛哭的老婆子面前像肉墩子似的一站,一手扠腰,一手指着老婆子撇着嘴阴阳怪气儿地说:
“大清早儿起来就嚎丧,这衙门口是你哭儿子的地方吗?死都死了,你使劲哭就能活啦?早就给你说过了不是?叫你不要哭,安安份份地在这里坐着,等太爷睡醒了,升了堂,我们进去给你回了话,消了案,自然会把尸首发还给你的。你再到城隍庙去求一具义材来,请几位大哥大叔抬到乱葬岗上一埋,不就完事大吉了吗?尽在这里干嚎,又有个屁的用处?如今你儿子苦头也吃够了,小命儿也玩儿完了,你舍不得给人的姑娘也给了人家了。早知道有这一拐子,早点儿把姑娘给马老爷送过去,比什么不好?偏偏儿的请酒不喝爱喝罚酒,真是娘儿俩一对儿的拗丧种①!”
……………………
① 拗丧种──读作 nìnɡ sānɡ zhǒnɡ,也写作拧(去声)丧种,指一种脾气执拗,你要他向东他偏向西的人。
老婆子被这一场天上掉下来的官司弄得家破人亡,本来就已经伤心之极,如今又叫这个胖子衙役一顿抢白,正好道着了痛处,不觉一阵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只叫得一声:“苦命的儿啊!”一口气儿憋住了,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好半天儿才回过气儿来,又喊了一声:“皇天爷爷呀,冤枉啊!”拍着胸口,捶着大腿,就呼天抢地地嚎啕大哭起来。
胖子衙役一见不是路,斜着眼睛住地上啐了一口唾沫,露出一副十分不以为然的神气,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对众人摔咧子似的,撇着大鲶鱼嘴鄙夷地说:
“冤枉?天下打输了官司的,有一个不喊冤枉的没有?要是你们偷的抢的都冤枉了,大概就只有我们吃公事饭的不冤枉了!有那该杀该剐的罪名,赶明儿都叫我们顶着去!”说着,又啐了一口唾沫,一个转身,腆着大肚子摇摇摆摆地走回门上去了。
林炳看了一会儿,开了眼界,心里倒十分佩服这位太爷的严刑吏治,真叫说得到,做得到,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像这样整治下去,再过个一年半载的,还不真个把缙云县治理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世界?“治乱世用重刑”,真是不错呀!要是县太爷们个个面善心慈,菩萨心肠,抓到一个强盗,可怜他衣食不周,逮住一个窃贼,又顾忌他母老子幼,每人赏他三五吊钱打发他回家,岂不是姑息养奸,纵容犯罪,天下大乱了吗?自己的官司,碰在这样精明强悍的县太爷手里,他那里掌着印把子,我这里多多送银子,有老少讼师出的鬼点子,走的是金太太的熟路子,这场官司,还有个打不赢的吗?吴家兄弟,还怕不送进站笼里去慢慢儿地生煎活熬吗?这个站笼,真是鬼见怕,神见愁,如来见了都发抖哇!想到这里,就好像自己的官司真的打赢了,吴家兄弟也都已经关进站笼里去了似的,不觉喜笑颜开,飘飘然地回到店房里来。
吃过了中午饭,天气好像比早晨略为暖和了一些。林炳换了一件轻点儿的袍子,独自一人,踱到后街老讼师家来。李家父子接进内书房里坐下待茶。先责怪林炳没有如约前来便饭,并说早一会儿那个温州客人还在这里,如果午前就来,彼此可以见见面,在价码上头,也许还可以有个商量。林炳谢了罪,又说了一些“小侄不谙商情,不明世故,诸事全凭世伯斟酌办理”之类的客气话。
说话间,小讼师从内室里捧出一个印花包袱来,里面包着大小两个盒子。大的一个,也不过见方一尺有奇,楠木薄板精制,有梁有环,广漆戗金,箱盖儿上是一幅素描山水,寥寥数笔,不过是远山近水,斜阳渔舟而已,一角上刻着两行方头古篆,倒还认得,却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八个字,看来还有一联儿刻在另一个盒子上,原是两盒成对儿的。揭开盖子,箱子里面上下都垫着白绫子软衬,一个八角形的罐子居中,转圈儿八个斜方的,四角四个三角的,像一个攒心盒子,罐子与罐子之间,都有白绫子作的软衬隔开。每个罐子上面,都雕着梅兰竹菊,四时花卉,飞禽走兽,山水人物之类,却一色儿全染的是翠绿色,衬着象牙色的底儿,显得特别的雅致。
林炳伸手拿起一罐儿来,这才看出罐子的四周也都刻有图案花纹。掂掂份量,倒是不轻。看那罐子,油光水滑的,既不是象牙,也不是骨头,更不是木石漆器,黄澄澄,油滑滑,半带透明,却又绝不反光,用指甲弹弹,声音橐橐的,显得十分坚实牢固,看了半天,实在认不出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老讼师见林炳捧着个罐子翻来覆去地看,心知他不识货,却又不好意思问,就笑着说:
“看不出是什么材料做的,是吧?不瞒你说,我也是前几天才刚长的见识,今天不妨在你面前卖卖乖:这东西,说出来了,倒不是什么稀罕玩艺儿,不过是用大毛竹筒子削去竹皮竹肉,只剩下薄薄一层竹白,锯开一条缝儿,放在汤锅里煮软了,趁热摊开压平,再把它锯成需用的小块儿,用胶粘在木匣上,打磨光滑了,雕上花纹,就成了这种玲珑小巧的精致小罐儿。在福建产地,这是连小孩子都会做的玩艺儿,到了京师大地面儿上,倒成了奇珍异品了。这就叫拆穿西洋景,一文不值啦!哈哈!”
经老讼师这么一说,林炳再仔细一看,可不是么,原不过是天天见面的东西,改改头换换面,就让人给蒙过去了,不觉也失声笑了起来说:
“哈哈,人的眼睛是最好骗不过的啦!也用不着什么障眼法,就把咱们这些土生土长天天跟竹子打交道的人都蒙住了。要是到了北边儿,去蒙那从来没见过大毛竹是怎么生怎么长的城里人,可不就一蒙一个准儿吗?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百工技艺,卖的本来就是手艺钱,取的原料越普通,越常见,反倒越发显出手艺人的技艺高超和用心独到不同凡响来。就凭这样精致的竹白烟罐儿,无怪乎金太爷心里喜欢,也无怪乎温州客人要那么高的价码儿了。头几个月我在杭州赴乡试,见有个湖州来的考生,摇一把精雕细刻的白纸折扇,那扇骨上刻着钟鼎古篆,游亮游亮的,确乎是传了好几代的东西了。扇面上是赵千里①画的一幅水墨山水,还有何子贞②的题跋。懂得书画古董的说:这也算得是当世一宝,遇上识货的,出三五百两银子登门求卖都难说呢。奇怪的是这样名贵的扇子,倒用一个小小山桃核儿做扇坠儿,看上去就透着三分寒酸,十分的不相称。谁知道我这话刚一出口,就露怯了,逗得本主哈哈大笑说:‘你别看不起这个小小的桃核儿,只怕你运一船上好的水蜜桃来,我还不换给你呢!’说着从荷包儿里取出一面火镜③来连扇子递给我,叫我自己仔细看去。我接过来就着亮光一看,哈,难怪人家笑话我是乡巴佬呢,一个小小的山桃核儿,还没有半个大拇指头大,你猜怎么着?那上面却把西湖十景全刻出来了:三潭印月,雷锋夕照,连‘苏公堤上六座桥,一株杨柳一株桃’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更有那湖上的游船,拢共不过半粒米粒儿大,却刻上了掌舵的艄公,摇橹的船娘,簪花的仕女,抚琴的相公,一个个连须眉衣巾都是维妙维肖,分毫不爽的。一个不值钱的山桃核儿,经过高手匠人一雕一刻,竟成了一件千金不换的稀世珍宝了。看起来,不单是玉不琢不成器,就是人不学,也确确实实的不知理义呢!
……………………
① 赵千里──赵伯驹,字千里,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
② 何子贞──何绍基,字子贞,清代湖南道州人,著名书法家。
③ 火镜──放大镜。因其能在日光下聚焦引火而得名。
老讼师干笑了两声,把那一罐儿蚂蚁矢装回盒子里去,顺嘴又夸奖林炳几句:
“贤契这一趟远行,不单是以武会友,以友为师,互相切磋,武艺上大有长进,就是知识学问,也是耳闻目见,增长了许多。难怪古人十年寒窗,还讲究游学三年,金丹九转,融会贯通,方始算得真有学问的人。关在屋子里死读书,就是读破了一万卷,也不过是读死书,食古不化,闭门造车,走出门儿来,难怪不能合辙,最终的结局,无非是读书死。要是样样事情都照书本子上的说法去办理起来,难保有时候不会驴唇马嘴,方圆凿枘(ruì瑞),闹出笑话来。孟老夫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无非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凡是读过几本书的人,又大都认定自己是亘古奇才,好像普天之下,就数他最有学问了。等到迈出书房门儿,到外面去走走,才知道天下之大、学问之广,绝不是哪一位才子贤人的肚子所能够装得下去的。就拿贤契来说,拳脚枪棒,勇冠四方,号称无敌,算得上是少年有为、后生可畏了吧?可是打起官司来,不是小老儿多几岁年纪在这里说狂,你就不如我们爷儿俩在行。这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手艺高低,学问大小,也没个底儿。俗话说:‘强中更有强中手。’刚才你看的这几个竹白罐子,觉得挺雅致稀罕的了;后来你又夸了半天那个精雕细刻的山桃核儿,觉得天下没有比那更精更细更巧的手艺了。现在你再看看这个,只怕更会叫你大吃一惊呢!”老讼师边说着边把那个小盒子捧了过来递给林炳,让他自己去开看。
箱子是脱胎漆雕,长方形,大小和样子有点儿像枕箱。暗红色中,迎着亮光可以看见无数细碎的金点子,像秋夜的晴空,星星点点,闪烁发光。匣子盖儿的右上角,刻着“赏心悦目”四个魏碑变隶,整个匣盖儿上雕着一幅阳纹凸花的“百子戏寿星”图:那光秃秃的脑门儿上长着一个大包儿的老寿星, 手上腿上肩上背上哪儿哪儿都爬满了孩子,把老寿星的胡子也扽(d èn ɡ凳)乱了,老藤拐杖也扛走了。一百个年龄大小相差无几的娃娃,一个一副神态,一个一副模样儿:有翻筋斗的,有竖蜻蜓的,有叠罗汉的,有踢毽子的,有摔跤的,有把着小鸡儿撒尿的,还有爬到树上去摘果子的。也真佩服这位刻工观察孩童神态的细腻,居然能够刻出这么多种神态各异的形状姿态来。
揭开盖子一看,里面是大红法兰绒做的衬垫儿,严丝合缝地卧着十三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彩绘小玻璃瓶儿。大的有两寸多高,小的跟眼药瓶儿似的,还不足一寸,有葫芦形的,有扁圆形的,有细长似鱼的,有歪嘴儿像桃的。顺手取出一个来迎着亮儿一看,画的却是一对儿赤精条条正在打架的欢喜冤家。再仔细一看,果然如老讼师昨天说的那样:豆粒儿大的脑袋,却连头发丝儿都是一根儿一根儿看得清清楚楚的。更有那眉宇之间,一颦,一笑,一羞,一喜,姿态栩栩如生,神情恰到好处。翻过另一面来,还是那样的一对儿,姿势神态却换了。当着老少两位讼师,林炳不好意思紧盯着瞧,随便看了两眼,就把瓶子放回匣子里面去,却装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气来说:
“也看不出什么特别好的地方来,只不过画工细些罢了。”
老讼师似乎猜透了林炳的心思,嘿嘿地笑着,从匣子里又拿起一个瓶子来递到林炳手中,打衣襟扣襻上的眼镜荷包里摸出一副白铜框子的眼镜来架在鼻子尖儿上,这才指着瓶子对林炳说:
“怎么?没看出什么特别的地方来?你先看看这瓶口,比绿豆粒儿大不了多少吧,就从这么小的瓶口里,要伸进一支笔去画这样精细的工笔画,不比你说的刻桃核儿还要难上好几倍么?没点儿真本事,办得到吗?听那温州客人说:这是大内画苑里的高丽画工仿着唐伯虎的原画儿画的。原画儿一共一百零三幅,这二十六幅,是选那最精彩最传神的摹下来的。原件一尺多见方一张,如今缩小成一寸见方,还不能走样儿,单就这一手功夫,还不到家吗?”
林炳还是嘿嘿地笑着,不置可否。小讼师见他磨不开面子,也呵呵地笑着说:
“你老弟也是个成了家的人了,又不惦着进学宫去吃那冷牛肉①,还学那副假道学的酸劲儿干什么?趁今天机会凑巧,碰到这样千年难得一见的东西,还不仔细好好儿看看,等一会儿送进衙门里去了,再想看可就没地方看去啦!要知道,看过了这一套,再去看天津杨柳青画坊里画的,那可真有天壤之别,简直不堪入目了。”
……………………
① 吃冷牛肉──古时候每年的仲春和仲秋(阴历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各府州县的学宫都要宰牛祭孔。祭礼完毕以后,就把祭祀后撤下来的胙(zuò做)肉分给儒生。这种胙肉当然都是冷的。“不惦着进学宫去吃冷牛肉”,就是不想当道学先生的意思。
老讼师见林炳还没有入其彀中,再一次撒开大网,一定要让林炳自己乖乖儿地钻进网中去:
“这东西,其实也不是什么下流玩意儿。饮食男女,原是人的根本,连孔圣人都说过‘食色性也’这样的话。就拿杨柳青画坊里成本成套画出来的春宫画来说,原也是卖给有钱人家用来给姑娘出阁的时候垫箱底儿的。大户人家的小姐,起小儿就由养娘嬷嬷们领着,轻易连个男人的面都不许见,也真有十八九岁的大姑娘还不懂得什么叫做那罗那里之乐②的。要是遇上那姑爷也是个书呆子,连夫妇一章也没读通,岂不是连孙子也耽误了么?这种事情,做父母的又不能言传身教,所以才想出画画儿这个高招儿来。这跟蒙古人新婚洞房之前必须先到喇嘛庙里去参谒欢喜佛原是一个用意。坏就坏在那些浮浪子弟们拿这东西去勾引黄花闺女,把人家未出阁的姑娘都勾引坏了,却又把罪过都推到春宫画身上来,岂不是天大的冤枉?”
……………………
② 那罗那里之乐──梵语,指男女性爱。
老讼师说完了这一篇说词儿,也不怕有失身份,竟把一个个瓶子都取出来挨着个儿地详细指点这一幅好在什么地方,那一幅妙在什么所在;哪几幅是杨柳青的老版翻新,那几幅是唐伯虎的独出心裁,说得头头是道,有本有源。想不到老讼师除了精通刀笔熟谙衙门之外,居然还是个春宫画的行家,欢喜佛的高徒。
等到老讼师把十三个内画瓶一个个都给林炳讲解了一遍,就好像上了十三堂祕授小课似的,竟然比听我佛如来五十年布道说教领悟得还要深些。林炳本是个既聪明伶俐又别具慧心慧眼的人,再经老讼师这样的名师一指点,心领神会,豁然贯通,顷刻之间,居然入门,也成了此中人了。要按林炳这会儿的心思,不管闻不闻鼻烟,就是花一百两银子单买这十三个内画瓶去给瑞春开开窍都是值得的,何况还可以照图操演起来呢!无奈这是孝敬县太爷的礼品,且又是送进内衙请太爷过了目的东西,舍得舍不得都得送走。想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县太爷收下了这宗礼品,欢喜自不消说,官司上的事情,不也就成了必胜的定局了吗?
林炳把十三个小瓶子翻来覆去地把玩了好一会儿,这才恋恋不舍又赞不绝口地把瓶子归了原位,把盒盖儿盖好。老讼师见他已经人彀,心知这个愣头青这一回是心甘情愿当脏头①了,就赶紧往回收钓鱼线,回到本题儿上来,单刀直入地问:
……………………
① 脏(z àn ɡ葬)头──容易上当受骗的傻瓜笨伯。
“货色是没得说的,这你也都亲眼看了。价钱嘛,本来就没有一定之规,用得着的就值。我跟你府上也算得上是三代的世交了,总不会劝你往大河里扔钱的。单凭令祖堂翁当年提携的情谊,小老儿能不实心实意地为贤契着想吗?不过常言有道是‘军师不行令’,我们爷儿俩,不过是帮你出谋划策,指引门径而已,究竟买与不买,大主意你自个儿拿吧!”
林炳是新当家不知创业难,道台老爷衣锦还乡退归林下带回来的十几万银子,盖了房屋,置了产业,传到善于经营长于理财的林国栋手上,不单不见减少,反倒是越聚越多,田地山塘,房舍屋基之外,单单银钱一项,就已经过了二十个草头①。林国栋一死,林炳陡然之间成了富翁,手里有了几万两现银子可以随意支配,这些许百把两银子,哪里放在心上?痛痛快快地就一口承应下来了。
……………………
① 草头──“万”字的繁体写作“萬”,商界隐语称为“草头”。
老讼师听林炳不讲价钱就一口答应,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偷眼看看面前这个少年得志的愣头青:既不知天高地厚,又不知稼穑艰难;损他几句,先把他踩在脚下,再奉承他几句,又把他捧上了青天;就这样一张一弛,巧妙地运用了“文武之道”,再凭他能把死人说活了的三寸苏秦之舌,两片张仪之唇,一席话,就叫这个未曾见过大世面的少年富翁乖乖儿地手捧银元宝自己钻进圈套里来了。只要他肯出这第一注冤枉钱,把自己手里积压的这两件宝贝脱了手,往后就好像把他抓在手心儿里一样,他想不再掏钱都由不得他了。──讼师么,干的就是劝别人把衣服脱了打架,他却把衣服拿走这么一种行当。
老讼师头一个回合大获全胜,怡然自得,高兴非凡,一面把两个小盒子摞在一起,还用那块印花包袱皮儿包了,一面示意小讼师说:
“要那么着,我看事不宜迟,干脆叫翠花儿这会儿就走一遭儿吧。你世兄也不是外人,不妨叫她出来见见,往后也好说话。反正这会儿天色还早得很,咱们在这里聊着闲天儿,不消一个时辰,翠花儿就能把实信儿讨回来了。”
林炳还未置可否,小讼师就已经扯开了哑嗓子喊开了翠花儿。长长的尾音还没有落地,白布绣花门帘儿一掀,随着尾音像一朵水上落花似的轻轻地飘进一个人来,倒像是事先就站在门帘儿后边等待出场似的。这个人,二十六七岁年纪,长一张丰满厮称的鸭蛋脸儿,白净的脸皮,两条又细又弯的眉毛,衬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真个如古人描画的美女那样:眉似春山叠翠,眼如秋水流波。醲厚的两腮,不敷粉而雪白,不施朱而桃红,好像一块素绫?(精彩小说推荐:
)
( 括苍山恩仇记 http://www.xshubao22.com/5/5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