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怪谋 第 2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溃骸肮由夏亩パ剑俊?br />

    “回国办丧事去。”公子小白回答。

    “有您兄长在,你就可以不必回去了。”管仲说,“免得别人会说你的闲话。”

    鲍叔牙虽然之前已与管仲有过分工,但此时也是各为其主,瞪大眼睛对管仲说:“这事公子自有主张,用不着你来操劳!”两旁的士兵也都蛮横地吆喝起来,那架势就是要揍管仲一顿。

    眼看着公子小白的队伍一步步靠近齐国国都,管仲可急傻了眼。一不做,二不休,管仲乘公子小白没在意,“嗖”的一箭,直向小白要害处射去。

    只听“哇”地一声,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卟嗵”一声,倒在车中。手下的人一见公子小白被害,全都围着兵车,哇哇哭喊起来。

    管仲见一箭中的,赶紧带着人马逃回。看看没有追兵,再22 想想公子小自己死,也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慌不忙地回去报告,然后又不慌不忙地护送着公子纠向齐国走去。

    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被管仲射死。管仲那一箭着实厉害,但刚好射在了小白的带钩上,把他吓得半死。他又怕第二支箭射来,故意惨叫一声,又咬破舌尖,倒在了车里,弄的满脸都是鲜血。等到手下人哭声四起,再听听已无交战声,他才睁开眼睛,松了口气。就这么着,公子小白保住了性命。

    身边的人见公子小白仍活着,又来了精神。在鲍叔牙的指挥催促下,抄小道行进,早早地赶到了齐国国都临淄。这时,管仲他们还在路上悠哉悠哉地走着哩!等他们赶回来时,公子小白已经掌握了齐国大权。他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当即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最后,迫使鲁国逼死了公子纠,又拿住了管仲。当鲁国要将管仲也杀害时,齐国的使者早已赶到,央求鲁庄公放了管仲,说:“管仲曾射过我们的国君,国君要亲手杀死他以解恨!”鲁庄公觉得也有道理,就把管仲装在囚车里,让使者押回齐国。

    管仲虽被押在囚车里,但心里却一点也不忧愁,他知道,这肯定是鲍叔牙设计营救他。于是,一路上带着士卒们唱歌,不知不觉中,两天的路程一天半就走完了。回到齐国后,鲍叔牙把他举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解,任管仲为相国。后来,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桓公曾一匡天下,九会诸侯,成了中原的霸主。

    战国中期,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和魏国的信陵君号称“战国四公子”。他们都是王亲国戚,出身贵族门第,并且都在各国担任着要职,在政治和外交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四公子为了自己的势力,都供养了一大批门客,其中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就达三千多人,可谓是四公子之最了。

    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名叫冯谖,他可算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食客了。

    他一会儿敲打着佩剑唱着歌,向孟尝君要鱼吃;一会儿又要车子坐;一会儿又说家里老娘没人照料,要孟尝君也给他老娘喝的、用的。别说孟尝君了,就连其他门客看了也不顺眼,骂冯谖真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但是,孟尝君田文都一一满足了冯援的要求。

    孟尝君养了那么大一批食客,其开支之大,光靠一点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他就在自己的封邑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来收取利息,弥补开支的不足。

    一天,孟尝君在宅院里贴出了通告询问门客们,看谁熟悉财务帐目,替他到薛城收债。冯谖见后,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签了大名,愿承担此任。

    孟尝君见了冯谖这个名字,很诧异,问左右认识不认识这个人。有人回答说:“就是那个经常敲着剑要这要那的冯谖呀!”

    孟尝君不禁笑了起来:“这个人果然有能耐。真对不起,我还没见过他呢。”

    孟尝君见了冯谖后,说:“平时诸事缠身,怠慢了先生,可先生并不放在心上,还愿意帮我到薛城去收债,是这样吗?”

    冯谖诚诚恳恳地说:“愿意为公子效劳。”临行前,又问孟尝君需要在薛地带些什么回来。孟尝君想了想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没有的东西就买些回来。”

    冯谖到了薛城后,老百姓们纷纷前来诉说年成不好,难以还债,不少人过着衣衫褴楼的生活。一股怜悯同情之情油然产生,冯谖决定违背孟尝君的心愿,来一个大胆的举动:

    他把所有欠债的贫苦百姓召集到广场,把债券进行了一一核对,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宣布:“我们的主人说了,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老百姓们将信将疑地望着这位冯大人。冯谖便将票据,债券堆积在一起,一把火烧个精光。老百姓们看到孟尝君如此体恤他们的困难,一个个感动的热泪盈眶,山呼万岁,跪在地上给远方的盂尝君祷告磕头。

    冯谖仅用一天时间就“收完了债”,第二天一早就回去见孟尝君。孟尝君吃惊地问他:“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来这么快?”

    “收完了。”冯谖说。

    “那你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

    冯谖回答说:“你让我看你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想,你宫中积满了奇珍异宝,畜栏里养满了猎狗骏马,内室中住满了美女佳人。而你家中唯一缺少的就是‘义’,所以,我替你买回来了‘义’。”

    孟尝君吃惊地问:“买‘义’,这是什么意思?”

    冯谖说:“你现在的封邑只有这么个小小的薛城,你却不认真爱抚那里的百姓,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民,反而以商人的手段在他们头上渔利,这怎么能成就大事业?因此,我擅自假托你的军令,把债款统统赏给了百姓,把债券和契约也统统烧掉了。那里的老百姓都激动地呼你为救命恩人,并为你山呼万岁。这就是我替你买的‘义’。”

    孟尝君听了冯谖这一套乱七八糟的理论和做法,没好气地说:“先生你算了吧!”把冯谖晾在一边就走了。

    过了一年,齐碏王听信谗言,以为孟尝君功高盖主,名声大于国王,威胁到了齐碏王的统治地位,就革了盂尝君的职。孟尝君只好到薛城安家度日。

    此时,他的三千门客大都离去,唯有冯谖等少数门客随他一道去薛城。

    当孟尝君的军队离薛城尚有一百多里路时,奇景出现了:只见薛城的老百姓们扶老携幼,早已等候在公路两旁,迎接孟尝君的到来。孟尝君前途失意,在这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安慰,获得了真诚,禁不住两眼噙着泪花,激动地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我算真正见到了。”

    冯谖安顿下孟尝君后,说:“狡兔有三个藏身的洞,才能保全性命。现在,你只有薛城这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替你再挖两个洞吧!”

    于是,冯援又带着孟尝君给他的50 辆马车,500 斤黄金,来到魏国为孟尝君游说。在冯谖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动下,梁惠王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和百辆马车,去聘请孟尝君到魏国任相国要职。

    冯谖暗中先一步赶回,提醒孟尝君:“千斤黄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啊!

    车子百辆,是显赫的使臣所用。齐碏王这下该知道你的为人和价值了吧!”

    魏国使者三次来聘,都被孟尝君婉言谢绝了。

    齐碏王听到魏国重金聘请孟尝君的消息,非常震惊,生怕孟尝君为魏国所用,将对齐国不利。于是又赶忙派太傅带上千斤黄金、百辆上等马车和齐碏王自己佩戴的一口宝剑赠送给孟尝君,还带来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谢罪信,要求孟尝君为治理齐国出谋划策。

    冯谖这时又提醒孟尝君:“请齐碏王把先王传下来的祭祖26 宗的器皿分一部分给你,然后在薛城盖一座齐王室宗庙,这样,薛城就可以长久保住了。”

    孟尝君依计而行,最后,在薛城盖成了一座宗庙。一直到此时,冯援才对孟尝君说:“三个‘洞’都已挖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后来,孟尝君做了十几年的齐国的相国,基本没有受到什么祸患。

    不惜血本

    春秋时期,齐桓公靠管仲等人的辅佐,成为一代霸主,号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可谓一代枭雄。然而,齐桓公最后却死得相当惨。

    当时,齐国有一个名叫易牙的人,烹任手艺相当高明,可以做一手好菜。

    为了能够接近齐桓公,易牙就先设法与齐桓公的爱妾长卫姬接近,经常搞一些美味佳肴暗中贿赂长卫姬。

    后来,由长卫姬再引荐给齐桓公,果然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易牙成了齐桓公的御厨,专门侍候桓公的饮食。有一次,桓公一边品尝易牙端上来的菜肴,一边对易牙半开玩笑地说:

    “先生让我品尝尽了天下的山珍海味,但我至今还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是什么滋味。”

    谁知桓公这句带有玩笑性质的话,被易牙听到后,一直放在了心上。易牙接近桓公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永远当大厨师,而是另有所图,想在齐国的政权中插一手。以前,一

    直没有找到效忠齐桓公的机会,听了桓公要品尝人肉的话后,易牙想,这倒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就设法四处为桓公找人肉。易牙找了几天,也没找到可供桓公食用的人肉,心里很是焦急。晚上回家后,易牙那刚刚三岁的儿子向他蹒跚走来,嘴里还发出“呀呀呀”的喊声,那意思是要易牙亲亲他,抱抱他。谁知易牙见到后,心头一喜。这一“喜”,不是看到了儿子天真活泼而高兴,而“喜”他终于捕捉到了猎物,找到了敬献给齐桓公的“人肉羹”。

    “哇——”一声惨叫,易牙已将幼子杀死,待到他的夫人循声赶来时,发现亲生骨肉已首身异处,惊悸得昏死过去。

    易牙将儿子肉做成蒸肉,送给桓公品尝。桓公品尝后,连声说:“味道好极了。”从此,对易牙更加深信不移。

    与易牙同时的还有一个人,名叫竖刀,他为了能接近桓公,到宫廷谋一职位,竟将自己的睾丸割了,变成太监,来到了齐桓公的身边。齐桓公认为竖刀真是太忠实于自己了,也就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易牙、竖刀、还有一个名叫开方的人,在宫廷中暗自结成一帮,专门给齐桓公出一些坏点子。管仲早已看在眼里。

    齐桓公四十一年,管仲病重,十分危险,齐桓公前往慰问时,问管仲道:

    “仲父有什么要跟寡人讲的吗?”

    管仲说:“希望国君您能远离易牙和竖刀,将他们逐出宫廷。”

    齐桓公不解地问:“易牙将他的儿子给杀了,做成美味佳肴让我品尝,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作为一个人,谁没有爱子之情?虎毒不食子。易牙能够忍心杀了自己的亲骨肉来讨好国君您,这哪里算得上是在爱28 戴国君?不爱亲生子,又怎么可能爱国君呀!”管仲语重心长地对齐桓公说着。

    齐桓公觉得管仲讲的也在理,接着又问:“竖刀这个人自己阉割了自己来接近我,为我效劳,难道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管仲又说:“人的本性应该是爱惜自己的身体的。现在,竖刀连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摧残,又怎么能够指望他会爱护国君!”

    齐桓公说,“仲父言之有理,寡人将尽快驱逐这帮小人。”

    齐桓公很快将易牙、竖刀等逐出宫廷。管仲不久也病死了。

    但自从将易牙、竖刀逐出宫廷后,齐桓公是食不甘味,茶饭不香,心里很不舒服。好容易熬到第三年,齐桓公再也忍不住了,觉得都是管仲让自己把易牙、竖刀赶走的,乃至于在宫廷中发火说:“仲父那样做,不是太过分了吗?”连忙下令,召易牙、竖刀再次进宫。

    第二年,齐桓公病重,卧床不起。易牙与竖刀共同谋反作乱,将寿宫宫门给堵死,同时在桓公的住所四周筑起高墙,不许任何人进出。有一个少妇越过墙头来到齐桓公住处见齐桓公。桓公已几天不见易牙、竖刀的人影,更不见有一个人来看他。现在见到这个女子,忙有气无力地说:“我想吃东西。”

    那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够给你找到吃的。”

    齐桓公又说:“我想喝点东西。”

    那妇人环顾四周,什么也找不着,只好说:“我也找不到水给你喝。”

    “那,你回家帮我搞点吃喝东西来好吗?我以后一定会重29 赏你。”桓公奄奄一息地祈求着。

    那妇人见国君这副皮包骨头模样,再听他说这一番话,止不住泪水也流了下来,便咽着说:“我家里也是没吃没喝的了。”

    “为什么?”桓公问。

    “易牙、竖刀他们共同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让任何人来往,所以,我确实弄不到东西来给您吃。”

    桓公不听则已,听后,禁不住长长叹息一声,老泪纵横地说:“天哪,圣人的见解果真深远!如果死者亦有知觉,我将拿什么脸去见仲父呀!”说着说着,用衣袂蒙住了自己的脸,伤心地大哭了起来。没多久,桓公就活活给饿死了。

    在桓公病重期间,桓公十几个公子在易牙和竖刀的参与下,进行了你死我活的夺权斗争。等到桓公一死,就相互残杀走来。所以,根本无人敢于进宫料理后事。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67 天,结果尸体腐烂,虫蛆遍地,臭气熏天,只好用黄杨木门板盖在尸体上。

    易矛与竖刀拥立长卫姬的儿子公子无诡为君,大杀群吏,赶跑群公子。

    最后,公子无诡在一个夜晚,草草地将齐桓公的尸体装进了棺材,一直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桓么的灵柩才得以安葬。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不惜血的代价,通过自残或杀害自己的亲人,以换取主子好感的人,也并非只是易牙与竖刀之类。比如,吴起为了取得鲁君的信任,当上鲁国的将军,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乐羊子在任魏国将军,带兵讨伐中山国时,为了表示自己对魏文侯的忠诚,竟当着中山使者的面,吃掉了在中山国任职的自己儿子的肉。明宣德年间,金吾卫30 指使傅广主动将自己阉割,然后请求到宫中当太监。当然,明宣宗听了以后也奇怪,觉得傅广已是三品大官了,还想通过残害身体再升官,就命司法部门将他治了罪。

    清代的安德海,将自己阉割后入宫当了宦官,颇得慈禧的欢喜,最后渐渐干预国政,谮害忠良,笼络朝士,与明代的大宦官魏忠贤相差无几。

    互相牵制

    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大力举荐下,不计管仲的“射钩之仇”,大胆任用管仲为相。

    一天,他召令群臣,对他们说,“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以帮助寡人治理国家。赞成的人请从左边门进来,不赞成的人从右门进来。”

    这时,东郭牙听了这个命令后,偏偏不从左门进,也不从右门进,而是站在中门,不进也不出。

    齐桓公见大臣们几乎都从左边门进来了,心里很高兴。再朝旁边瞧瞧,发现中门的位置上,笔直地站立着一个大汉,再仔细一瞧,原来是东郭牙。

    齐桓公心里不由一愕,这个东郭牙又在给我捣什么鬼!就令人将东郭牙叫过来。

    齐桓公略带愠色地对东郭牙说:“寡人立管仲为仲父。令曰:‘赞成的从左门进,不赞成的从右门进’。现在你偏偏中门而立,这是什么意思呢?”

    东郭牙说:“请主公息怒。主公你有没有考虑过,以管仲的智慧,将能够统治天下吗?”

    “那还用问?”齐桓公没好气地说。

    “以管仲的果断,他敢于做大事吗?”

    “敢!”

    “好,”东郭牙接着说,“以管仲的智慧足以能够谋取天下;以他的果断足以敢于行大事,所以主公您就将国柄都委交给了他。不知主公有没有意识到,以管仲的才能和智慧,再来凭借你的权力来治理帝国,这对主公您能没有危险吗?”

    齐桓公一听,恍然大悟。朝中大丞们也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总觉得齐桓公这样一味只重用管仲一人,也太危险太不公平了。

    齐桓公思绪很乱,赶快宣布退朝,而单独留下东郭牙一人。

    经过东郭牙的提议,齐桓公最后任命君朋为治理朝廷内部事务的大臣,任命管仲专门治理朝廷外部事务。让他们两人互相牵制,以便于他的统治。

    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在选拔人才时,常把武艺好、力气大的人作为合格的人才加以提拔,使得一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在朝廷逞威风。当时,在他身边,有三个十分爱宠的人力士:一个叫古冶子,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捷。这三个人是如何被齐景公赏识的呢?

    我们先说说古冶子。

    有一次,古冶子曾跟着齐景公乘船渡黄河。船到河心的时候,一只巨鼋突然出现在船头,一跃而起,将立在船头上的一匹白马拖下了水。河面上,顿时波涛汹涌,渡船直到河中心打转。古冶子不顾性命危险,一头扎进河里,跟老巨鼋展开了搏斗。只见他身如蛟龙,一会儿水底,一会儿水面,紧追巨鼋不放。经过激烈顽强的搏斗,终于杀死了巨鼋,救出了那匹白马。齐景公死里逃生,觉得古冶子真像一位天兵天将,具有超人的本领。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表彰这位大力士,齐景公回到宫里,立即给古冶子加封官职,并且还破格赏给他一辆只有君主才佩乘坐的五匹马拉的车。

    田开疆受到齐景公的重视,也并非偶然。当时,齐景公曾派人赴徐国,准备同徐国结成友好关系。谁知徐国已投靠了大国晋国,根本不把齐国放在眼里,所以,齐国的使者在徐国差点吃了闭门羹。齐景公知道后,决定来点颜色给徐国看看,就任命田开疆为大将,征伐徐国。田开疆不负景公所望,杀了徐国的大将赢爽,俘虏了五百多个敌兵,吓得徐国不得不向齐国投降。

    因为这一仗的胜利,又产生了一系列连琐效应,邻近的郯国、莒国诸小国家也都自动归附了齐国。齐景公不但给田开疆加官进爵,同样也赏给了他一辆五匹马拉的车。

    公孙捷是由田开疆引荐给齐景公的。齐景公见他长得五大三粗,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也就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一次,齐景公同他一道上山打猎,山林中忽然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老虎咆哮着直向齐景公的马匹扑来,吓得齐景公连喊“救命”的力气都没有,只是瘫在地上一个劲地发抖。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公孙捷从车上一纵而起,直向老虎扑去,老虎只顾要吃马,没防扑来了一个大汉,刚要施展威力,公孙捷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挥动双拳,向老虎头上砸去。雨点般的拳打脚踢,那只老虎竟给活活打死了。齐景公足虎口逃生,若不是公孙捷,他早已成了老虎的美味佳肴了。所以,回宫后,齐景公又破例赏给他一辆五匹马拉的车。

    这三个人可以说都是有功之臣,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就常常欺侮百姓,盛气凌人,根本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就连相国晏子,他们也不拿正眼瞧。

    特别是他们三人给拜为把兄弟后,在朝中形成了一股恶势力。朝中的一些奸臣,常常利用和巴结他们,干一些害国害民的事。

    晏子早已觉察出这一严重局面,为国家命运担忧。想除掉这些恶人,但又怕齐景公护着他们。如果把话泄漏出去,说不定连晏子本人的性命也难保。

    晏子在等待着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鲁昭公来访齐国,出于外交上的目的,齐景公盛情宴请了鲁昭公。当时,鲁昭公由叔孙舍做相礼,齐景公让晏子做相礼。双方君臣四人坐在堂上畅饮。堂下,古冶子三人正在肩负保安任务。但这三人一副不知天高地厚、不懂礼仪规矩的样子,昂首挺胸,目中无人,还时不时地在下面相互逗乐。晏子见了,心里老大不痛快,觉得这三个家伙完全是在丢齐国人的脸。如果不把这种目光短浅,庸俗粗卑的碏伙清除掉,以后还有谁愿意到齐国来?为了避免齐景公不愉快,晏子决定施计杀掉这三个人。

    两位国君喝酒喝到兴头上时,晏婴忽然向齐景公建议:“我们宫廷的后花园中长了好多年的桃树,今年已结了些果34 儿,何不摘几个来为两位国君祝寿助兴?”齐景公连称这是好主意。晏子就主动站起身来,要求亲自去摘桃。景公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了他通往后园的门钥匙。

    齐景公趁这机会,告诉鲁昭公说:“早年有东海人献了几枚巨大的桃核,说长出来的桃子叫“万寿金桃”,又称:“蟠桃”。几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年才结了几只桃子。我怕被人随便进园摘取,也就把花园门锁了起来。今天贵客登临,我们大家共同享享口福吧!

    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丁,献上了一只大盘子,盘子里放着六枚有碗口来粗、新鲜通红、芳香扑鼻的大桃子。双方君臣一人一只,这样,盘里还余下两只。

    这时,晏子对齐景公说,“盘子中尚有两个,我想主公不如让堂下的那三位大力士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

    齐景公忙传下命令:“你们三位听着,有谁认为自己立的功劳大,只管照直说来,晏相国来评定。谁功劳大,谁就可以吃到美味的蟠桃。”

    齐景公话音刚落,公孙捷就来了个捷足先登,来到晏子跟前说:“我曾跟随主公上山打猎,赤手空拳打死过一只老虎,救过主公的性命。就凭这一点,我就应该吃一个桃子吧?”

    晏子转身对齐景公说:“公孙捷救过主公的性命,功劳当然不小,请主公赏给他一盅酒,一个桃。”

    公孙捷连忙谢恩,一口喝干了酒,拿着个大蟠桃,喜盈盈地走了下去。

    古冶子还没等公孙捷走下堂,就蹭的一下跑了上去,不服气地说:“他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了不起?我曾在主公渡黄35 河时,下水杀死一只巨鼋, 救出了主公,还救了一匹白马,这功劳不比别人小吧?”齐景公忙插话:“那天要不是他,我还真的要喂了鱼呢。这功劳天下少有,应该喝酒吃桃。”晏子又立即给了古冶子一个桃儿,一盅酒。

    此情此景,可早已急煞了站在堂下的田开疆,他见桃子已没自己的份了,又气又急地跑上去嚷道:“我奉命南征北战,杀敌将,俘敌兵,让徐国、郯国、莒国都臣服了我们齐国。我这功劳难道比他们打死二只虎,一只鼋小吗?

    为什么他们能吃到蟠桃而我不能?”

    晏婴趁机煽动说:“要论真正的功劳,田开疆确实要比他们强十倍。只可惜你说迟了,桃子已分完了。”

    田开疆听晏子这么一说,更觉得自己太亏了,哭丧着脸说:“我到处带兵打仗,为国争光,反倒输给了他们,没吃着桃儿,真是丢人现眼,给后代留下笑柄,我再活也没意思了。”说完,拔剑自刎在堂上。

    一时间,众人都惊呆了,想不到田开疆如此心胸狭隘而又性格刚烈。这时,公孙捷也快步前去,想扶住田开疆,但田开疆已倒在血泊之中了。公孙捷见状,说:“我凭着打虎这点微小功劳,抢了田开疆的桃,我若是再活着,又怎么对得起田开疆呢?”说话之间,他也自刎了。

    古冶子见了,大声号叫起来,急忙跑过去摇动他们二人的尸体,悲痛地说:“我们三人情同骨肉,不求同日生,只求同日死。现在他们两人已经死了,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着说着,也自杀了。

    大殿上“咚”“咚”“咚”地倒下三位大汉,顿时殷血一片。鲁昭公和叔孙舍看呆了,看得傻了眼。齐景公为转眼之36 间失去三位大力士而慨叹不已,连声叹道:“荒唐!荒唐!”顿时,只有晏子心中最有数,也情绪最稳定。他转过来劝齐景公道:“主公别难过,我们齐国能人有的是,过两天我给你请一个比他们三人才能大许多倍的人来。”宾主之间又继续饮起酒来。

    没几天,晏子为齐景公请来了田穰苴这个人,从此,齐国又出现了另一番局面。

    正话反说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实行”咔嚓”,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一看,都觉得十分奇怪:

    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一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肩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37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比如,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来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也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死了,于是就责斥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那个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杀了自己,吓得早已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就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近马夫,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这个乳母本以为靠武帝能使自己得到开脱,想不到事情会这样糟糕。这个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当时东方38 朔正在旁边侍坐,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唐德宗建中年间,刘玄佐因军功升任汴京节度使,治军特别严厉苛刻,有时也不免性情粗暴,缺乏理智。比如有一次,他误信谗言,要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将领翟行恭杀死,说翟行恭有谋反叛上的嫌疑。大家都知道翟行恭是冤枉的,但又无人敢去辩解。处士郑涉平素为人诙谐机敏,又与刘玄佐亲近,他知道在处理翟行恭这件事上,刘玄佐是误信了谗言,于是就设法营救翟行恭。他求见了刘玄佐后,刘玄佐问他有何要事,郑涉说:“我听说翟行恭将要被处以极刑,有这回事吗?”“有,你问这干什么?”刘玄佐本以为郑涉来为翟行恭说情,就连忙又补充说:“明天就要将他处以死刑,我已布置下去了。”说着说着,就十分生气起来,想以此来堵住郑涉的嘴。

    “我此番求见你,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求你在处死翟行恭时,能给我提供方便,我想看看他的尸体。”

    刘玄佐很奇怪,想不到郑涉会提这种滑稽的要求。忙又好奇地问:“你怎么想看一个被处死的人?那太。。”

    郑涉回答说:“我曾听说被冤枉死了的人,面部都会有奇异之象,可我一辈子也没见识过,现在借机会开开眼界。”

    刘玄佐听后大惊,忙问是怎么回事。于是,郑涉就把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跟刘玄佐讲了一通,说明翟行恭是如何如何的被冤。刘玄佐不听则已,一听则深悔不已:“嗨,要不是你及时提醒,我还真错杀了好人。那些谗佞之人太可恨了。”就这样,翟行恭被从绞刑架上救了下来。

    挑拨离间

    齐国的大夫陈乞(又曰田乞)为了驱逐年幼的国君晏孺子,让公子阳生当齐国国君而日夜思考着对策。但始终感到扶助晏孺子的高张和国夏两个大臣势力太大,一时难以下手。于是他就设法先打掉晏孺子的左右翼高张和国夏。

    陈乞在高氏和国氏二人面前,一副忠心耿耿模样,每逢上朝,必定和他们坐在一辆车上,为他们当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车右,伺机跟他们套近乎。

    每次跟他们一道出去时,话题总要扯到各邦国的大夫们,说:“那邦人都非常傲慢,要打算抛弃你们的政令,他们说,‘高氏、国氏受到国君的宠信,必定要逼迫我们,何不除掉他们呢?’那邦人整天在打你们的主意,你们要早点考虑对策。”接着,他又说:“要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全部消灭他们,以绝后患。犹豫等待是下策。”高氏、国氏听了以后,信以为真,还以为陈乞真是自己人,就对他格外信任。 陈乞过了一些日子后, 在朝廷上又对高氏和国氏说:“那些大夫们真是一些虎狼,他们见我在你们的身旁,对我可恨死了。今天,有人传言,说他们要杀死我了。请让我靠到他们那边去吧!”高氏和国氏见陈乞一副委屈的样子,也就用好言安慰他。

    陈乞在高氏和国氏面前无中生有地编造了大夫们的坏话后,又反过来在大夫们面前说高氏和国氏的坏话。说高氏和国氏如何向国君建议,除掉他们这些显贵,并说计划已经定好了。劝这些大夫们赶快提前动手,以免吃亏。

    大夫们觉得陈乞提供的情况太重要了,就决定抢在高氏和国氏之前动手。

    于是,这年夏天,大夫们在陈乞的引导下,率领数十名甲士进入齐国国君所住的宫室,国夏和高张仓皇逃命,跑到齐侯那里,纠集力量,双方打了一仗,结果,国氏奔到莒国避难,而高氏则被杀死。

    当初,齐景公活着的时候,非常喜欢宠姬所生的小儿子茶,跟陈乞商量,想立茶为太子。陈乞说:“人们乐于作国君的原因,就在于国君有废立某人的权利。现在,您若是想立茶为太子,我就请求立他。”齐景公的长子公子阳生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陈乞,对他说:“我听说你已不再打算立我为太子了,有这样的事吗?”陈乞回答说:“一个国家的君主,只要他抛开他的真正的继承人而想立非法的继承人,那么,看样子他一定要杀死他的真正的继承人了。我没有提出硬要立你作为王位的继承人。为的是给你留一条活路,你还是赶快离开齐国吧!”陈乞给了公子阳生一个玉节,让他逃走了。齐景公死后,茶被立为齐国国君,即晏孺子。

    现在,高氏和国氏已被陈乞智除,陈乞就立即派人去鲁国,把公子阳生迎了回来。开始只将公子阳生安置在自己家中,等服完齐景公的丧之后,一天,大夫们都在朝廷上议事,陈乞对大夫们说:“我的母亲要主持一次小小的祭祀,希望大夫们能赏脸参加。”大夫们都说可以。

    陈乞见大夫们都来到了自己的家,安排好了以后,他就派一个大力士扛了一个巨大的口袋进来,放在议事厅中央。他让大力士打开口袋,众人一看袋子里装的竟是公子阳生,一个个都吓呆了。

    陈乞说:“诸位大夫,这就是咱们的国君!”

    大夫们一听,也就立即行面北之礼,向公子阳生行了个君臣之礼,并尊公子阳生为齐国国君,即齐悼公。

    之后,陈乞又派人前去杀死了原来的国君茶,且又将茶的母亲逐出宫外。

    借刀杀人

    齐国的中大夫夷射,有一次在齐王那里侍酒御饮。凭着他老臣的身份,夷射就在齐王那里多喝了几杯,搞得醉醺醺的。只见他一手端着个酒杯,摇摇晃晃地从里边走出来,依在廊门的柱上,想吹吹凉风,醒醒酒。

    这时,一个受过刖刑的守门人见夷射手中捧着酒杯,顿时酒瘾发作,就挪啊挪啊,好不容易才把身子挪到夷射脚前。他仰着脸对夷射说:“大人,你不能赏给我一点剩酒喝吗?”

    夷射乜斜着醉眼,看了看脚下这个刑余之人,骂道:“去!受过刑的贱人,怎么胆敢向尊长讨酒喝!”

    那个守门人酒没喝到,倒给遭来一顿羞辱,低着头,跪着退走了。

    夷射离开后,那个守门人一心在想着如何出这口气。他弄来一些水,把一些污汁参进去,搅成类似人的小便样子,把它倒在了廊门的屋檐下承接雨水的地方。他这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第二天,齐王出来发现了,把那个守门人召来,大声怒斥,问他是什么人竟胆敢在宫廷廊门下撒尿。那个守门人有意装成害怕的样子,支支吾吾地说:“我不知道呀。”停了一下,又说:“虽然如此,昨天晚上,我只发现中大夫夷射曾站在这个地方的。我见他当时晕晕乎乎的,想必是他。。”

    齐王一听,觉得很有可能。回想起昨晚在酒席上,夷射的放诞无礼,又联想起这一度时期夷射常以老臣自居,有傲上欺主的迹象,齐王决定就此给他点颜色瞧瞧。

    齐王命人去把夷射召来,责问他为什么如此做法。夷射因昨晚酒喝多了,也记不清自己做了什么事,只是“我——我——”的含糊其辞。齐王见他吞吞吐吐,更加确信那泡尿就是夷射拉的。

    齐王愤怒地指着夷射:“你身为老臣,却对君王的圣殿如此不尊重,你是在有意污辱寡人!”

    夷射一听这话,吓得两腿一软,连忙跪地说道:“卑臣不敢,卑臣也记不清有没有干那种事,请主公明断。”

    依照当时富廷的规矩,如果国王认为你做了有辱国王的事,是要受重罚的。于是,齐王不由分说,下令将夷射处死。

    将夷射不明不白地处死了,齐王觉得如同宰了一只鸡。而那个守门人知道消息后,时常躲在阴冷的角落,暗自窃笑,他终于借齐王之刀出了一口怨气。

    战国时,魏国国王身边有两个大臣一直与济阳君关系紧张,常常说济阳君的坏话,济阳君对此深感若恼。觉得不设法除掉这两个人,就会给自己的前程带来无穷的灾难。

    济阳君让自己的一个心腹伪造一份魏国国君的公文,在公文上写一些漫无边际的活来攻击济阳君。

    魏王知道这件事后,感到蹊跷,就派人把济阳君召来,对他说:“是不是有人跟你有仇,而故意伪造我的旨意来陷害你?”

    济阳君假装满面忧愁的样子说道:“我不敢说与某人有仇恨。虽然如此,我曾与两个人关系不好,但不致于达到他们要伪造王命来攻击我的程度。”

    接着就说出了这两?(精彩小说推荐:

    ) ( 官场怪谋 http://www.xshubao22.com/5/557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