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怪谋 第 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遮挡住了国君的耳目,所以,我就梦见了灶君。”

    卫灵公一听,复塗侦是在指桑骂槐,借梦骂人,说到底,是在骂国君,心里好懊恼呀!但又不好发作,因为复塗侦还是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了。所以,停了半晌,没好气地对复塗侦说:“先生你去吧,我心里有数了。”

    不久,卫灵公就将雍疽、弥子瑕二人废弃,举国上下,拍手称快!

    两不相见

    春秋时,鲁国的执政者季孙有一个家臣,名叫阳货,还操纵了季氏的权柄。阳货听说孔子仁贤,想拉拢孔子出来,给他出谋划策,但几次三番带信给孔子,要孔子来拜见他,可孔子就是不去。而阳货又不肯放下臭架子,先去拜访孔子。这样,双方僵持了好长一段时间。

    ,阳货想到了一个花招,他派人打听孔子的行踪,当听说孔子已外出时,阳货便亲自到孔子家,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了的小猪。

    依照当时的礼节,大夫或相当于大夫的贵族如果对士有所馈赠,士如果不在家,没有亲自拜受,事后就必须亲自去向馈赠者答谢。阳货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孔子上钧。

    孔子回来后,发现几案上陈列着一只香喷喷的烤猪,问家人这是什么回事,家人告诉了孔子事情发生的经过。孔子知道这是阳货引他上钩,有意赚他前去朝拜他,不免轻蔑地笑了笑。他想了想,忽然心生一计,也就不再生气了,而是大口大口地享受着阳货送来的美味。

    第二天,孔子开始在暗中观察阳货的动静。一天,只见四匹马拉着一辆车,上面坐着阳货,后面还跟了一些家丁,从阳货的住处出来了。当“得得”

    的马蹄声已经走远,孔子就整了整衣冠,叩响了阳货家的大门,向阳货的家人表示了谢意,孔子巧妙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终于了却了一个心愿。

    阳货知道孔子趁自己不在家来答谢自己,是又气又恼,同时又觉得孔子这个人真聪明,也就更增加了他要见孔子的决心。

    一天,两人刚好在路上相碰见了,孔子是再也躲不过去了,只好等待着阳货发话。

    阳货见孔子想走开,就叫道:“来,我同你有话要说。”孔子只好走了过去。

    阳货说:“你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着国家的事情糊里糊涂,这能叫做仁爱吗?”

    孔子没吭声。

    阳货接着说:“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能算作聪明吗?”

    孔子仍然不吭声。

    “也不可以!”阳货接着意味深长地说:“时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呀!

    你懂不懂这个道理,孔丘?”

    孔子这时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指鹿为马

    战国时,燕国国王哙沽名钓誉,听从苏代等人的主意,任子之为相国,乃至于最后将整个国家都交给子之。燕王哙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礼贤的手段来表现一下自己具备圣人尧的品德,最后政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谁知此一时彼一时也,子之在得到了燕王哙的礼让后,顺时将国柄牢牢攥在手心,再也不愿交给燕王哙了。

    尽管如此,子之害怕别人不服,就设法对身边的人进行考验。一天,他坐在那里与一位朝中大臣谈论国事,突然向左右的人问道:“嗨,刚才跑出门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匹白马?”

    那位大臣及侍从们被他问得莫名其妙,都说没看见什么。

    “我明明看见一匹白马跑了出去,你们竟没有看见?”

    这时,一个侍从连忙说:“好像是有一匹白马从门口出去了,我赶快去把它追回来。”说完,拔腿朝外奔去。不一会,那个侍从跑回来说:“外面确实有一匹白马正在那里吃草。”

    子之微微地笑了笑。其实,子之根本没看见什么白马黑马,只是想以此来试探一下左右而已。从此,他就逐渐将其他人疏远,把那位跟他谈话的大臣也降了职,而开始重用那位帮他证实“白马”的侍从。

    胡亥在赵高、李斯等人的帮助下,当上了秦国第二代皇帝,人称秦二世。

    实际大权都掌握在臣相李斯和郎中令赵高手中。赵高后来又千方百计地陷害李斯,借秦二世的手杀害了李斯父子。又挑唆秦二世杀害了蒙恬兄弟及许多秦二世的兄弟姊妹。在借秦二世之手清除了这些障碍后,赵高开始了他加快篡夺秦王朝政权的步伐。

    在未正式上演篡权正剧之前,赵高亲自导演了一出荒诞剧。

    一天,文武大臣正在朝中议事,赵高派人牵一头小鹿在大伙面前露了一下。当这头小鹿刚刚离开时,赵高情不自禁他说:“多么漂亮的一头小马驹呀!”

    众人一听,都懵了,刚才明明是一头小鹿,怎么可以说是马呢?秦二世听赵高如此感叹,也笑着说:“爱卿怎么视力如此糟糕?这明明是一头小鹿,你怎么把它看成马啦?”

    赵高忙狡辩说:“大王,是你眼花看错了,那分明是一匹小马驹!”接着又回头问文武大臣:“你们说刚才是鹿还是马?”

    大家不知赵高又在耍什么诡计,有的照实说是鹿,有的奉承说是马,一时间,朝廷上“马”、“鹿”之声不断。随着赵高眼光在每个人身上的变化,最后,还是“马”声压倒了“鹿”声。

    秦二世听这么多人都说见到的是马,还以为自己真的生了病,才把马看成了鹿。于是,把宫中掌管占卜推算的太卜找来,令他为自己占上一卦。太卜受赵高的指使,依照赵高的意旨对秦二世说:“陛下在春秋季节祭祀天地、尊奉鬼神时,斋戒不认真,未严格恪守有关禁忌,以致今天马鹿不分。”

    “哪如何是好?”秦二世焦急地问。

    太卜说:“不要紧,只要皇上严格按照至圣大德的做法,再严肃认真地举行一次斋戒之礼,一切都会好的。”

    秦二世听了太卜的话,如获救命稻草,急忙命令侍从为他打点行装,到上林苑中行斋戒之礼去了。

    秦二世一离开皇宫,赵高便把那些曾据实说鹿的人统统杀掉。秦宫上下,从此噤若寒蝉。赵高篡秦,犹如探囊。

    恐吓欺诈

    燕国人蔡泽在赵国被逐出后,又开始过起了游荡生活。谁知屋漏偏遇天阴,仅带的一点盘缠又被强人抢走,致使蔡泽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蔡泽身怀济世之才,但无用武之地,每每想起,不免唏嘘长叹,怨天尤人。

    也就在这时,在秦国任相的魏国人应侯范睢因错杀白起、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郑安平又投降了赵国、河东太守工稽又犯了谋反罪,致使一向深得秦昭王信任的应侯范睢处境十分危险。蔡泽获知这一情报后,认为这正是取代范睢的天赐、良机。于是,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秦国,要求见秦昭王。

    蔡泽一到秦国,一面提出要见秦王,一面派人到范睢面前造舆论。有人跟范睢说:“燕国的蔡泽,是天下雄俊弘辩之智士,他如果一旦同秦王相见,一定会使你的大权旁落他的手中。”范睢听了后,满不在乎地说:“五帝三代之事,诸子百家之说,我已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天下诸多能言善辩之才,亦全被我击败,那蔡泽又怎么可能夺了我的相位?”话虽说得如此硬,但范睢心里还是不踏实,觉也睡不安稳,就派人召蔡泽来相见。

    蔡泽正是希望能同范睢正面交锋,谁知范睢倒来请他了。当他见了范睢后,施礼作揖,从容不迫。范睢一见面就十分傲气地劈头问道:“你曾到处散布言语,制造舆论,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么回事吗?”

    蔡泽回答道:“有这回事!”

    “请你今天当着我的面说个明白。”

    蔡泽挺了挺身子说:“唉,你这个人的见识是多么短浅!自然界的四季规律,是凡成熟了的东西即意谓着它将要离去、消失。保全手足,耳聪目明,明辨是非,这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吗?”

    “是的。”范睢回答。

    蔡泽又连着问了许多问题,范睢也连连称是。接着,蔡泽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对范睢说道:“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仲,他们的最后下场亦可算是符合了自己的心愿了。。。”

    范睢知道蔡泽要对自己发难了,忙打断他的话头说:“他们的做法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商鞅在秦孝公执政时,能尽心尽力,竭尽才智,赏罚分明,曾冒着侵犯太子的危险,将刑罚加诸太子及太子傅头上。对外则不顾旧交,将魏公子虏致秦国。最后,为秦破敌国,夺地千里,功劳可谓巨大。吴起在楚悼王朝执政时,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在执行某项既定政策时,能不顾毁誉,义无反顾,甚至不惜生命危险,一心为使楚国强大。越国大夫文仲在事越王勾践时,勾践蒙受屈身为吴国奴隶的耻辱,文种兢兢业业,帮助勾践料理国政,功高而不自矜,富贵而不骄怠。这三个人,可谓对人主竭忠尽义啊!所以,君子有杀身以成名,只要为了某种道义,某种理想而死,纵然身死,也不后悔。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蔡泽听了后,不以为然,说道:“主圣臣贤,君明臣忠,这是一个国家的福气,父慈子孝,夫信妇贞,这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但是,比干再忠诚,也不能挽救殷商王朝的灭亡,伍子胥再聪明,也不能改变吴国灭亡的命运;晋国的公子申生再孝顺,也不能避免晋国出现的混乱局面。有了忠臣孝子,为什么还会出现国破家亡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没有明君贤父来听取忠臣孝子们的忠告而造成的。所以,天下的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往往指责为君为父者,而同情为臣为子者。如果一个人一定要等到死后才可以立忠成名,那么,微子不足以称仁,孔子不足以称圣,管仲不足以称其伟大啊!”

    蔡泽这番丝丝入扣的话语,对范睢震动不小,他不禁暗自佩服蔡泽是个能言善辩之士。

    蔡泽见范睢有所震动,不免暗喜,这第一回合总算打胜了。他又趁热打铁,步步引诱地对范睢说:“商鞅、吴起、文种这些人臣对君主的忠诚自不必说了,当初,闳天事周文王、周公辅助周成王,不是也很忠诚吗?结果却引来了那么多是非。若以君臣关系论,商鞅、吴起、文种又能与闳天、周公相比吗?”

    “商鞅、吴起、文种不如也。”范睢说。

    蔡泽又进一步引范睢入彀,连哄带吓地说:“你现在所事之君主,其仁慈忠信、不欺故旧方面,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又如何呢?”

    “不知道。”范睢有意回避地说。

    蔡泽说:“国君善待忠臣的,莫过于秦孝公、楚悼王和越王勾践了。你为秦昭王所作出的贡献,亦不过犹如商鞅、吴起、文种。现在,你的禄位之高,私家财富之丰富,已远远超过了他们三人。但你还不功成身退,见好就收,我真为你性命安危担心啊!俗话说:‘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呀!。。商鞅、吴起、文种功成而身不去,结果遭到国君的残酷杀害。而像范蠡就比他们明智得多,功成身退,泛舟江湖,还成了东南富商,令人千古传颂。。。

    接着,蔡泽力劝范睢归还相印,激流勇退,以免遭“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飞鸟尽,良弓藏”的厄运。如果趁现时秦王尚重用之际退位,不但可以得一个像伯夷、叔齐那样让贤的美名,并且还可以永远保有“应侯”的相位称号,在家平平安安地颐养天年。

    范睢听了蔡泽排山倒海般分析、劝说以后,也着实给吓得不轻。之前,他从没有考虑过未来的人生结局是个什么样子,经蔡泽一点拨,心里好像清醒了许多。立即转变了原先的傲慢态度,奉蔡泽为上宾,命人备办酒席,盛情款待了蔡泽。

    没过几天,范睢上朝见到秦昭王时说:“有一个从燕国来的辩士叫蔡泽,我见过许多人,没有哪一个比他强的了,就连我也不如他。”

    秦昭王一听,问道:“果真有这样的人,爱卿何不把他召来让我见见?”

    于是,立即下命令,宣蔡泽进宫,秦昭王与蔡泽交谈了一番,觉得蔡泽果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拜他为客卿。

    范睢见蔡泽已被封为“客卿”,就趁机称病,并说年老体衰,请求归还相印。秦昭王开始还强力挽留,后也就同意了,就把原先范睢所有的权力全部移交给了蔡泽。蔡泽终于达到了取代范睢的目的。

    不过,蔡泽上任后,日子也不好过,没过了几个月,因遭到朝廷贵族反对而害怕被诛,故意称病不朝,把相印又交了出去。

    骑马赶路

    建信君因其貌美色佳,成了战国时赵国国王的宠信之臣,在国内一些重大问题上,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天,赵国有一个人见到了建信君,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就没头没脑地给他泼了一瓢凉水:“你之所以被国王器重,完全靠的是自己的色相,靠的是你年轻貌美、办事机灵。但与你同时被国王重用的葺这个人,却完全与你相反,他靠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人的容颜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败,而智慧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丰富。以日益增多的智慧与日益衰枯的容颜相抗衡,你将来必定要倒大霉的。”这些年,正是建信君春风得意之时,整日听到的都是一些奉承讨好的话,还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如此令他丧气的尖刻语言。他听了那人的话,情不自禁地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颊,似乎想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衰老了。他感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惆怅,就十分诚恳地对那人说:“先生所言极是。只是我该如何是好呢?”说着,就要给那人下跪。那人急忙将建信君扶起,说:“我既然给你指出了弱点,就一定要设法帮助你。咱们打一个比喻吧,一个人如果跟一匹马并行走路,走不到5 里路,你就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感到十分疲倦了。但是,如果你骑在马的身上赶路,不但自己不会感到疲倦,而且还能行走更远的路程。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对,完全是这么回事。”建信君附和着说。

    “如今,”那个人继续说,“你要想长久保证自己宠幸不衰。不被葺的聪明才智挤垮,你就必须学会骑着马往前走。”说到这里,这个人又故意顿了顿,在卖关子哩!

    建信君正听得过瘾,有些急不可耐的样子对那人说:“小人是榆木脑袋,还望先生能进一步明示。”

    那人这时才彻底明白他讲出了他的“骑马赶路”术:“你可以向国王建议,让葺乘独断之车,御独断之势而居于邯郸。同时,又让他内治国事,外应诸侯,搜集国内国外的各种信息,让他承担许多繁重的工作,这一来,他必须有许多事情来不及向国王请教而擅自独行。这样,你就瞅准机会,到国王那里告他独断专行,蔑视国王的罪过,国王一定会重重地责怪他;他干得越多,国王对他的怪罪不满也就越大。这一来,葺这驾马车的车轴很快就会给折断了。”

    建信君真是“听君子一言,胜读十年书”啊!他向那人施了个大礼,十分感激他的点拨。

    第二天,建信君就开始向赵王如此如此一番,以后又不断地在赵王面前夸葺这个人如何如何能干,使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到一年,葺果然如他们所料,出现了“僭越”的行为,而受到了赵王的严厉斥责。葺有苦难言,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

    建信君终于实现了他骑马赶路的目的。

    做人君买卖

    公元前265 年,卫国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吕不韦来到赵国的邯郸做生意,无意中,见到了在赵国充当人质的秦昭王孙子异人。据史书记载,异人的父亲太子柱有20 多个儿子,异人年纪居中,在父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地位。他的生母夏姬在太子的一群妃妾中也相貌平平,不甚受到太子的宠爱。

    这样的妃子生出的这样的儿子,在两国交往中,很容易被派上做人质的“美差”。由于秦赵连年战火不断,异人在赵国的处境可想而知了。吕不韦之所以认识他,就是有一次在街头上由别人指点才知道的。吕不韦见这么一个公子王孙如此落泊潦倒,以他商人的特有嗅觉,他似乎觉得这里头有桩大买卖可以做。于是,就匆匆办完了事情,回家同父亲商谈。

    吕不韦好像已进入了境界,回家后,也忘了跟父亲请安道福,劈头就问:

    “父亲大人,假如一个人以种田为业,能获多少倍的利润?”

    吕不韦父亲不知儿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看他那副认真的样子,也就掐指算了下,说:“最多有十倍之利润。”

    “那么贩卖珠宝呢?”

    “可赚到上百倍的利润。”

    吕不韦接着问:“如果立一个国家的君王,能获利多少倍?”

    老头子见儿子越问越离谱了,没好气地说:“无数倍!”接着又说:“这种买卖,是能做得来的吗?”

    但吕不韦只管按照自己的思路往下说道:“现在,我们终日拼命干活,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如果我们能为一个国家立一个国君,那连后代都会跟着享清福了。所以,我要做一笔人君的买卖。

    吕不韦又急忙返回邯郸去见异人。寒暄一番后,吕不韦说:“小人有一条妙计,管保你交上好运。”

    异人久困赵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正无计可使,听吕不韦说这话,还以为是这位商人在取笑他,就说:“你还是想办法自己交交好运吧!”

    吕不韦说:“我相信我肯定能交好运,只是要等你交了好运以后。”

    异人听出吕不韦话中有话,就请他入内室说话。说:“先生既然能出此言,想必一定有良策,请赐教。”

    吕不韦见异人已对此事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大胆地讲了他的计划。

    原来,异人虽然有同父异母兄弟20 多人,却都是庶出。异人的父亲孝文王的正夫人是华阳夫人,她虽受宠爱,却未生子,因此,孝文王就一直未立嫡嗣。吕不韦劝异人设法讨好华阳夫人,让华阳夫人把异人认作儿子,这样,孝文王就可以立这个庶出的儿子为嫡嗣,将来便可以合理继承王位了。

    异人听罢,纳头便拜,吕不韦吓得赶快将他扶起。异人又说:“先生计谋虽好,但又有谁能去办这等大事呢?”

    吕不韦说:“在下当然愿意为公子效犬马之劳!”

    异人来此赵国异地,还从来没有人像吕不韦这样关心过他,一时竟泪雨哽咽,顿首许诺道:“他日若能如愿,一定与你共享江山。”

    吕不韦将自家财产变卖部分,得千余金。他将钱的一半赠给异人,让他用来在赵国广交朋友,以便在诸侯中博得好名;另一半购得奇珍异宝,自己带着到秦国为异人打通关节。

    吕不韦马不停蹄来到秦国,先找华阳夫人的妹妹阳泉君。待一番客套后,吕不韦单刀直人,对阳泉君说:“我特地来告诉你,你们家将要大祸临头了!”

    阳泉君这一下给吓得不轻,连忙问其中原因。

    吕不韦说:“请恕我直言。你可知晓,贵府因华阳夫人的关系,而享受荣华富贵,人人位居要位。公子子傒的门下虽无有显贵的人,但他却拥有大量珍珠玛瑙,骏马盈厩,美女充满后庭。这种迹象表明,公子子傒将有可能被立为嫡嗣,当上太子。现在国王年事已高,你姐姐虽身为皇后,但又无子嗣,如果让庶出的子傒立为太子,再加上有士仓这些重臣的辅佐,恐怕华阳夫人的门前要杂草丛生了。你们也将有累卵之危,杀身之祸呀!”

    阳泉君早已被吕不韦的话吓得半死,忙问吕不韦有何妙计可以避祸。吕不韦见阳泉君已经上了圈套,就像做生意买卖一样,抛出了一个紧俏商品,说:“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华阳夫人在诸庶子中挑选一个贤良之人作继子,将来让其继承王位,自然就不会亏待继母和他的娘家人了。这个贤良的公子我早已给你们物色好了。”说到这里,他故作停顿,卖卖关子。

    华阳君聆耳倾听,瞪大了眼睛问道:“请问先生,这位公子是谁?”

    “他就是公子异人,”吕不韦说,“公子异人是诸公子中最贤能的人,却被放在赵国作人质,国内又没有他的亲生母亲。他常常面对西方,希望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一个人才,如果华阳夫人真诚地把他请回来立为太子,那样,公子异人虽无国而实有国,华阳夫人虽无子而实有子了。”

    阳泉君听了,连连称是。连忙入宫,将此事一五一十地跟自己的姐姐—

    —华阳夫人讲了。华阳夫人听后,也觉甚合心意,便在丈夫秦孝文王面前撒娇弄痴,要认异人为子,立他为嫡嗣。秦孝文王本来就宠爱华阳夫人,又听说异人在赵国的声誉不错,当下就答应了。于是,就派人到赵国,接公子异人回国。

    但事情发展又遇到了麻烦:赵国因与秦国关系搞僵了,不肯将人质异人放回。吕不韦听说后,又重返赵国,劝赵王说:“公子异人是秦国人所爱戴的青年,他虽然母亲死了,但华阳夫人要认他作亲生子,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你把公子异人留在这儿,也不过只是一个空的、没有用场的人质而已。如果用厚礼欢送他回去,立为太子柱的嫡嗣,将来可以立为太子、当上秦王,将来他一定会报答赵国的。”经过吕不韦的一番游说,公子异人很快返回到秦国。

    公子异人回国后,首先要见的就是华阳夫人。吕不韦考虑到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就让异人穿着楚国人的服装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见了后,果然十分开心,认为异人长得聪明俊美,并说,“我也是楚国人呀!”乃以异人为自己的儿子,为之更换名子曰“楚”。

    孝文王也要考考这个未来太子的智力,就让公子楚背诵《诗经》中的诗篇。公子楚只好低头说道:“孩儿自幼在外作人质,从没有师傅传教,所以,不会背《诗经》。”孝文王听了,也只好叹息。这时,公子楚突然灵机一动,他知道,当年孝文王也曾在赵国作过人质,便借题发挥说:“陛下当年在赵国时,赵国的豪杰都知道您的英明。陛下回国后,他们都西向而望,十分怀念您,但您却从没有派人去慰问过他们,我恐怕他们会怨恨您的。所以,我们同赵国接壤的边境上,还是多加提防为好。”

    秦孝文王听了公子楚的这番话,觉得这小子虽《诗》《书》不通,却也知晓一些治国良方,也就对楚产生了好感。

    过后,加之华阳夫人不断施行枕头状政策,秦孝文王乃召众大臣颁布君令,说:“我的20 多个儿子中,没有人能比得上楚的。”还命人刻下工符为证,立楚为嫡嗣。

    过了几年,秦孝文王驾崩,楚登上了王位,即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号曰文信侯,把河南洛阳一带的土地都赏赐给他,让他享用那儿10 万农户的供养。吕不韦从此成了秦国第二号人物,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吕不韦当年下血本所进行的买卖,今天,终于以无法计算的倍数给赚了回来。

    借他山之石

    战国时期,中山国相国司马熹甚得国君的信任,但国君的宠姬阴简却偏偏十分憎恨司马熹,常在国君面前说司马熹的不是。遇上了这么个克星,司马熹常常活得不自在,因为自古大臣得罪了君主的宠姬,几乎没有不倒霉的。

    当时,中山国有一个名叫田简的智者,看出了司马熹的艰难处境,出于侠义,他决定帮助司马熹摆脱困境。于是,就对司马熹如此这般了一番。

    刚好,这时邻国赵国的使者出访中山国,这在中山国来讲,可算得上是一次大的外交活动了。因为赵国乃战国七雄之一,像中山国这样的小国是不敢怠慢赵国的。这几天,可忙坏了相国司马熹,他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十分小心地陪着这位使者。在宴会上,司马熹有意引出新的话题,对赵国使者说:

    “听说你们赵国擅长于音乐舞蹈的美女很多,是吗?”

    “是的,确实是这样。”赵国的使者略带点傲慢口气回答道。

    “不过,”司马熹说,“在我们中山国,也有一位足可使贵国人大吃一惊的美女,她就是国君的宠姬,芳名叫阴简,长得像天女一样水灵。”

    “噢!”赵国的使者停下杯箸,听得入了神。

    司马熹继续赞叹道:“她的相貌之美,人品之好,犹如仙女,称得上绝代佳人了。她那眉眼、鼻子、脸蛋、眉宇,那头形,那天庭,简直是一副帝王之后的福相,而绝非诸侯的妃姬呀!只可惜你没有见过她。”

    赵国的使者带着十分遗憾离开了中山国。回国后,他向赵王提起此事,引得赵王也垂涎三尺。于是,赵王又派那位使者到中山国,请求中山国能将阴简送给赵王。

    赵王的这种要求,正合司马熹的下怀,也是他当时在赵国使者面前夸耀阴简的目的。如果中山国王答应了赵王的要求,把阴简拱手让出,那对司马熹来说,就是借他人之手搬掉自己身边的一个绊脚石,可以轻易地摆脱了困境。这一着棋也就是谋士田简所说的“第一步”。

    中山国国王见赵王仗着势力大,要抢走自己的美姬,当然不允。这一来,朝廷大臣们都慌了,因为弄不好赵国要对中山国发动战争,中山国会为了一个女人而遭国难的。中山国王也束手无策,文武大臣们更是难以发表任何见解,因为这已牵涉到国王的私事了,弄不好要杀头的。

    司马熹见到这种状况,暗自高兴。他觉得既然“第一步”没实现,下面就得下第二着棋了。

    司马熹看准了机会,向国君进谏道:“国王陛下,我有个办法,既可回绝赵国,又可确保我国的安全。”

    “什么?你能有这样的万全之策,那就快请讲吧!”国王半是惊半是疑地说。

    司马熹见国玉如此诚恳而又焦急,就装出一副为国王分忧的样子说:“你不如索性把阴简正式封为王后,这样回绝赵国,也不会惹他们生气,他们也就死心了。此外,别无他法。”

    中山国王一听,忙笑道:“好主意,你怎么不早点告诉寡人,可把寡人给急坏了。”

    于是,中山国王立即宣布,册封阴简为王后。中山国也就堂堂正正地摆脱了赵国的纠缠。

    阴简开始整日愁眉苦脸,还与中山国王哭闹撒娇了一番,说要陪着中山国王一辈子。正在优虑担惊之时,听说是司马熹的妙计救了她,心里是既惭愧又高兴。心想,当初真不该在国王面前说司马熹的不是。

    自从那件事以后,阴简对司马熹是感恩戴德,再也不说司马熹的坏话了。

    而司马熹也自然摆脱了政治上的困境。

    移花接木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两位大臣季辛与爱骞一直相互仇恨,矛盾很深,朝中大臣无人不知。刚好,司马熹与季辛新近产生了矛盾,司马熹一心想着要治一治季辛。于是,就暗中派人杀害了爰骞。事发后,中山国国君召集大臣们商议,问谁与爰骞有仇。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发话,因为当时季辛也在场。后来,中山国国君又通过单独谈话的方式,找大臣们问情况,最后,大家几乎异口同词,说季辛与爰骞一直互相仇视,在找到司马熹了解情况时,司马熹更是竭尽夸张之能事,说这两个人矛盾如何如何深,相互仇视到了什么程度。就这样,中山国国君断定,爰骞是季辛杀掉的,于是立即下令,将季辛斩首。司马熹巧妙地借国君之手,移花接木,除掉了自己的对手。

    公孙衍在魏国任相时,与朝中大臣张寿结下了怨仇。这时,陈需又游说来到了魏国,一心想夺得公孙衍的相位。当他听说公孙衍在魏国有仇人时,顿时露出了狡黠的笑容。陈需用重金雇了一名刺客,让刺客暗杀了张寿。

    事发后,朝野震惊。魏惠王为失去张寿这样一个大臣而痛惜不已。因早已知道公孙衍与张寿之间有仇隙,就断定是公孙衍杀了张寿。于是,下令处死了公孙衍。公孙衍连呼“冤枉”!但也无济于事。不久,陈需就顺顺当当地接替了公孙衍的相位。

    巧拍马屁

    楚宣王身边有一个名叫坛的男子,因其貌美色佳,深受楚王宠幸,常随楚王左右,令一般人羡慕不已。

    有一天,谋士江乙对坛说:“你一无咫尺之功,二无骨肉之亲,却处尊位,受厚禄,全国百姓们见到你无不敛衽而拜,赞颂备至。这是为什么呢?”

    坛说:“那是国王对我的抬举,不然,我是不可能享受那么大的荣誉的。”

    江乙见坛倒是讲了实话,也就给他来了个推心置腹,说道:“人与人之间,如果以钱财来相互交往,那钱财尽了,关系也就断绝了;如果以姿色来相互交往,那么,人老珠黄、鲜花凋落之时,爱慕之心也就随之减退。所以,被国君宠幸的宫女,在还未离开国王的床席时,就常遭到冷落;被国王宠幸的男士,在还没有离开国王的轩车时,就常遭到遗弃。现在,你姿色未衰,表面上拥有权势,但却没有与国王建立起根本性的关系,一旦年老色衰,我为你担心啊!”

    坛听了江乙的话后,如梦初醒,倒头便拜:“请先生给我指点迷津,小人将感恩不尽!”

    江乙说:“你要想终生得到楚王的重用,就必须抓住机会,向楚王表达你以死相报、以死为殉的决心!”

    坛连连称是。从此,将江乙的话当作了座右铭,时刻记在心上。

    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坛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官位,还只是楚王面前的一个装饰品。江乙见到坛后,对他说:“我给你出的计谋,至今未见效果。你若不用我的计谋,以后我再也不敢与你相见了。”

    坛哭丧着脸说:“我一刻也没敢忘记先生的教诲,只是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呀!”

    有一天,楚宣王带领着一班文武大臣到云梦打猎。只见结驷干乘,旌旗蔽日,野火冲天。那些被惊吓了的、虎等野兽的嚎叫之声,犹如雷霆轰鸣。

    正在这时,一只像牛而色青的发狂地奔跑着,一直跑到了楚王的车轮边,以为这里是个隐蔽藏身的地方。楚王见青自投罗网,举弓搭箭,一箭将那野兽射倒在地。只见那野兽四蹄乱踢,发出虎鸣雷霆般的哀叫。楚王见一发中的,急忙跳下车,用饰有牛尾的旗帜边打边遮青的头。那野兽不一会儿就不动弹了。楚王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痛快!今天的游猎太痛快了!”说着说着,楚王转而又伤感了起来:“唉!我万岁千秋之后(即死了以后),又有谁能与我共享此乐呢?”

    那个名叫坛的宠臣在一旁听见了,顿时觉得机会来了,赶忙边哭边用膝盖走到楚王面前,声泪俱下地说道:“小人入则与大王您几如同席,出则陪大王同乘游猎。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为大王您垫底。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

    楚王一听,为之心动;这可真是一条无比忠诚的狗呀!于是,楚王把他大大夸奖了一番,回去后,又给这位名叫坛的宠臣另行授官,让他到安陵这个地方去做官。人们就称这位连姓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为“安陵君”。坛可谓拍楚王的马屁拍到了点子上。

    北宋开宝三年,刘温叟做御史中丞。一天晚上,他在走过明德门时,发现宋太祖赵匡胤正在同几位侍卫一道登明德门城楼。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大跳。刘温叟心想:皇上怎么这个时候来登楼?按规定,皇上这个时候是不该来到此处的。于是,刘温叟让人传下命令:楼下行人照常通行。

    第二天,赵匡胤问刘温叟为什么在他登楼时不下戒严令,反而下照常通行的命令?

    刘温叟说:“君主不是在规定的时刻登楼,下边的人一定希望能得到皇上的恩赏。我之所以在你登楼时还吆喝着从楼下走过,是向众人表明,皇上是不会在规定登楼的时刻之外来登楼的。”

    赵匡胤听了以后,夸赞刘温叟做得很对,还重重地赏了他五十金。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召画工周玄素进宫,令周玄素在大殿的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感到很为难,就说:“臣还没有遍游天下,不敢奉旨画图。惟望陛下画个草图,臣再加润饰。”

    明太祖一听,觉得周玄素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当即濡毫挥笔,转眼间,一幅天下江山草图已画好,对周玄素说:“这下你该可以画了吧?”

    周玄素被太祖的画技所惊叹,忙又进言道:“陛下落笔,江山已定,臣怎么可以随便改动?”

    明太祖一听,得意地笑了起来,觉得自己画技果然不错,也就顺从了周玄素。周玄素呢,不仅巧妙地拍了一下明太祖的马屁,而且,也巧妙地躲过了一场不必要的麻烦。

    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楚国大将昭奚恤在北方很有威名,深得军队和地方老百姓的拥戴。

    消息传到了楚宣王身边,有一天,楚宣王问众大臣道:“我听说北方的人很害怕昭奚恤,果真如此吗?”

    众人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这时,大臣行列中走出一个名叫江乙的人,对楚宣王说:“老虎求百兽而食,结果只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天帝让我为百兽大王。今天你若是吃了我,那是违背天命的。你如果认为我讲的话不可信,那我走在你前面,你随我后,看看哪一种野兽见了我不逃走?’老虎一听就答应了狐狸的要求,跟在狐狸后面去见众野兽去了。谁知众野兽一见到它们,就逃之夭夭。狐狸说:‘你瞧,它们见了我都很害怕,都吓得逃走了,我不是百兽之王又是什么?’老虎不知道百兽们是在害怕自己,而以为是真的害怕狐狸,所以也就把狐狸给放跑了。”江乙停了停又说:“现在,大王您领导下的楚国,方圆五千里,强兵数百万,而你将这些全部委托于昭奚恤,所以,北方人之畏惧昭奚恤,实际上是在害怕国王的军队呀!这就像百兽不是在畏惧狐狸而是畏惧老虎一样。”江乙这番话,也正是后世“狐假虎威”成语的出典处。

    楚宣王听了江乙这番精辟的分析以后,心里才踏实了下来,从此,也开始对昭奚恤存有戒心了。

    在楚宣王面前,为什么其他大臣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唯独江乙讲了一通“狐假虎威”的话呢?原来,江乙早已对昭奚恤深受楚宣王信任感到不满,就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在楚宣王面前进行挑拨。

    经过几番努力,江乙发现效果不大,楚宣王没有对昭奚恤采取什么不利措施。江乙心里十分着急。

    江乙忽然觉得光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扳不倒昭奚恤的,就想拉拢一帮人一道干。但又觉得国内不会有多少人跟他干,于是就动起了国外主意。江乙曾在魏国呆过,与一个名叫山阳君的人关系甚笃,江乙就想拉这个人一道干。尽管山阳君对楚国无点滴之功,江乙却硬是在楚宣王面前为他在楚国请封地,楚宣王最后竟然也同意了。

    昭奚恤知道这是江乙的主意,就在楚宣王面前竭力表示反对。他对楚宣王说:“山阳君无功于楚,不当在楚国受封。”楚宣王也就停止了这一行动。

    山阳君知道自己的好事硬是让昭奚恤给砸了,顿时对昭奚恤产生了无比憎恨。这一来,江乙终于找到了一个与 (精彩小说推荐:

    ) ( 官场怪谋 http://www.xshubao22.com/5/557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